作为宋境内数一数二的大镖局,顺昌镖局经年累月在道上跑,所有的关卡都打理了个遍,但见“顺昌”字样,各处都是手续宽松简便行事。何况这次还有张大统领亲自押镖,可见所押之物之贵重。有些见钱眼开的城门官还上杆子巴结着,当作财神爷伺候着。在顺昌镖局的帮助下,戚云逃出宋境进入南唐。
可是,到了南唐后,张顺昌和戚云就犯难了:要见南唐国主谈何容易,就是见了,呈上了冤情,那李煜碍于自己龙颜不给洗雪污名你又能奈何?
在宋境时,二人一心只想赶紧脱身,并未细细商议,然而真到了南唐发现困难重重。
商议来商议去,二人均认为,应该先去联络林仁肇在朝的世交好友,这样才有分量,可文臣毕竟势弱,若不能翻案,恐怕也难护佑林氏一族。可武将当中,皇甫继勋臭名昭著,朱令斌更不会施以援手,其他人地位低微,难以发挥作用。
二人思前想后,终于想起一人,便是卢绛。
卢绛时任昭武军节度使,昭武军乃是南唐军队的预备部队,并非主力,故而这昭武军节度使也不过是个从三品的官职。但为何戚云和张顺昌同时想到此人?原来这位卢绛卢大人绝非等闲之辈。南唐有三位立下赫赫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即是皇甫晖、林仁肇、卢绛。皇甫晖战死沙场,林仁肇冤死于权谋,仅剩卢绛一人,按说应该委以重任,却为何仍被闲置在后方?原来,卢绛因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曾被钦命为凌波督虞侯,沿江巡检,金陵附近水域水师均由其统辖,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成为南唐水师的精锐部队。
然而,卢绛为人刚正耿直,厌恶朝堂斗争,他不愿意依附任何一派党争,却不免成为党争派别的眼中钉,因为大家都知道,卢绛太不好对付了,也太有权利,他不但妨碍自己阵营的武将晋升,而且万一哪天倒向敌人阵营,实在是太可怕。于是,在不断的弹劾声中,卢绛被降职雪藏。
这项来是有实权却不依附之人的宿命。
因卢绛与林仁肇均是一代名将,且都是主战的强硬派,加之都是耿直之人,二人惺惺相惜,结为莫逆之交。
卢绛虽被贬官,但其威望却丝毫不减当年。
因此,戚云与张顺昌直奔卢绛是再合适不过。而且,二人还存着一份心思,万一朝廷要株连林氏,凭着卢绛为人与威望,绝不会袖手旁观,乃是护佑林氏的最佳人选。于是二人马不停蹄,昼夜兼程,赶赴卢绛驻地。
二人果真不曾看错。卢绛本就对林仁肇暴毙一事满腹疑虑,打算暗中调查,没想到,真相已经来到面前。戚云所述之事句句惊心,字字滴血,可卢绛明白,现在不是难过洒泪的时候,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完成,沉冤昭雪之日,必是放怀痛哭之时!
还有一个人也在卢绛的驻地,便是唐世旷。原来唐世旷得知林家变故后,第一时间前来找寻卢绛。他有着同样的担心,逝者已逝,如果株连生者,谁又能救林家于危难?唐世旷和戚云他们的判断一样。
这一伙朋友,拭干眼泪,共赴金陵!有的为官为将,有的行走江湖,有的归隐避世,但是,他们为了一个目的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了一起,有的会为此背负更重的罪名,有的可能招惹更大的麻烦,有的可能惹来天子之怨……,但,义不容辞!
“朋友”两个字,总是这样让人感动和温暖!
这日,李煜在光政殿议政,卢绛与戚云跪在李煜面前及文武大臣面前。卢绛已是满面泪痕,虽然他在心中一再告诫自己稳住情绪,但是,想起昔日并肩作战的好友却已是泉下故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分明是看到了卢绛的泪水,他有些后悔不该在大殿上宣召此二人,对所奏之事有了几分猜测。在他的心中,卢绛与林仁肇是一类人,林仁肇曾在此伏地哭泣,而卢绛也是如此,于是心生出几丝畏惧和厌倦。
卢绛的泪水和他的感情一起泉涌而出,他颤声说道:“启禀圣上,宋朝岳州通判戚云,戚大人有重要内情禀报,还请圣上及各位大人拨冗一听!”
戚云再次行礼,李煜赐平身后,他以沉稳的声音叙述着前尘往事,“臣戚云曾任荆南国戍边将领镇守三门关,三门乃是唐、荆南、宋三国交界,边防重镇。北宋进犯三门关,宋将曹翰围城七日,并扬言不投降待破城之日便屠城。荆南国主早有投降之心,迟迟不发援军,臣和一城百姓前有饿狼,后无援军,绝望之际臣求援于林仁肇将军。林将军巧施妙计,令那曹翰退兵而去,救了一城百姓及罪臣一家。之后不久,荆南国主率领文武百官主动归降。罪臣则于乾德元年,受命于岳州,至今日担任通判一职。
戚云稍作平复后继续说道:“自三门一战后,家父感戴林将军救命之恩,便凭着记忆画下林仁肇将军画像一幅,悬挂于内室祭拜!数年来,林仁肇将军担心连累戚某,与戚某一家素并无联络……”。诉及往事,戚云有条不紊,不卑不亢,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家门不幸,此事被家中恶仆所探知,将此事报告给了戚某宿敌岳阳知府郑耀庭,郑某便罗织了罪臣通敌叛国之名,令恶仆盗取林将军画像作为物证上报朝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朝廷利用这幅画像,骗取身在汴梁的江南王的信任,让江南王误以为林仁肇通敌卖国,并派人给南唐报信,称林仁肇已叛国……。没过多久,林将军暴毙消息传来!郑耀庭洋洋自得,亲口所说,林将军乃是被……被江南国主扣以谋逆之罪,赐下毒酒而亡!”
戚云抬头看了看李煜,他心底一直很疑惑,鸩杀林仁肇后李煜是否已经明白自己中了反间计,可是看到李煜错愕的表情,以及阴晴不定的神色,戚云心知此人竟然真的不明白。不禁心中一阵悲凉,数十载的君臣之谊竟不敌帝王心中的一丝猜忌。
他掩去悲凉,接着掷地有声的说道:“戚某受家父之命,誓为林将军洗雪污名,在即将被捕前经友相助逃出宋境,历尽艰辛只为能恢复恩人清誉。待此心愿达成,戚某自当回宋朝受死!”
戚云要说的话终于说完,他长舒了一口气,平静的注视着瞠目结舌的南唐君臣。
李煜坐在龙椅上,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红。
他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暴君!他是昏君,但也是柔善之人。鸩杀林仁肇,事后不是没有疑惑,不是没有猜测,但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他只是想逃避真相。可真相就这么突然而至,令自己羞愧难当!
但,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他是个皇帝。这个身份要求他无论何时都要维护帝王的尊严与权威。
在忐忑不安与天子威严的纠结中,李煜耷拉着脑袋,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他不知道也不敢说什么。
寂静中有人轻轻的缀泣,是徐铉。他与林仁肇同为数十载宦海沉浮的老臣,又为多年至交,他深知林仁肇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若果真战死沙场,徐铉不会如此伤心,纵然洒泪,也是悲壮豪迈的泪水。而林仁肇却倒在了阴谋诡计与猜忌之下,连给自己申辩的机会都没有。徐铉由昔日故友,想到了人情凉薄,想到了社稷飘摇,又想到自己不知魂归何处,由此及彼,不禁悲从中来,压抑不住的缀泣。
这缀泣感染了另外一个人,便是陈乔。陈乔满脸是失望和悲痛,他痛心疾首的对李煜道:“圣上啊,如此危机四伏时刻,你竟不下旨提审不彻查仅凭只言片语便鸩杀守边大臣,这不仅是林将军的不幸,更是我南唐社稷的不幸!”接着,他说出了一句狠绝的话:“杀掉林仁肇等于自毁长城,待宋朝兵发时,不知你我君臣会落个什么下场……”
此番话让李煜再也不能继如坐针毡,再也无法继续沉默,“朕没有鸩杀林将军!”
此话一出口,李煜连自己都惊到了!谎言怎会不经思索脱口而出?难道本心已经迷失?噢,是了,从登上帝位那一天开始,情感、品性、话语都要遮遮掩掩,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早已不分,能分清楚的只有利益。这样的事情如果承认了就会被载入史册留下骂名,因此,他必须不承认。
此时,没有人理他,或者给他个台阶下。
仍然是一片沉默,李煜本想再辩解几句,也因这尴尬的沉默而难以启齿。
这时,中书舍人张泊站了出来。前文说到南唐官职延随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乃是决策机构,担负着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的重要职责,其长官为中书令,其下设中书侍郎,再下设中书舍人。从这个布局来看,中书令徐铉乃是张泊的顶头上司。张泊虽只是个从五品,却最是城府深厚,善于投机,加上确实文学功底深厚,以辞藻清丽而闻名天下,故而深得李煜的赏识,常常令其伴随左右。
张泊冷眼旁观,觉着自己这个时候非常适合发言。
他清了清嗓子,朝着李煜施礼说道:“圣上坦言并未鸩杀林仁肇,臣等岂有不信之理?林将军本就是旧疾复发,想必此事被宋朝朝廷知晓后,故意加以渲染利用,好让圣上背负昏君之名,以至我们君臣离心。赵宋用心之险恶,手段之阴险,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我等做臣子的绝不会中了奸人计谋。”
这就是奸臣于忠臣的区别,奸臣总能审时度势,如腹中蛔虫一般了解皇帝的心思,说着如蜜的甜言,唱着动听的赞歌;而忠臣则总是一幅义正严辞的嘴脸,逆耳的话语让人不寒而栗,如坐针毡。于是在许多皇帝眼中,奸臣总比忠臣可爱。
此时的李煜看着张泊的眼神中多了许多的感激。
张泊非常明白,于是接着说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尽快追封林仁肇将军。据臣所知,朝廷本就又此意,只是近日国事繁重,以至延误拖延了此事。对礼部之纰漏中书省也未尽到督促之责。”张泊这话说的实在是高明。不但帮助李煜找到圆谎的办法,还顺便打击了一下自己的上司。
李煜的心肠没有如此毒辣,他只想尽快了结此事,堵住众人的攸攸之口,也弥补自己的铸成大错的愧疚。于是表示立即追封林仁肇,由礼部初定谥号,报自己斟酌确定。至于追责么,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也就算了吧!
徐铉、陈乔、卢绛、戚云等也深知此事无法深究,做臣子的没有那份胆量让皇帝低头认错,真拼死一试,只会连累更多人!在这风雨飘摇之际,除了竭力给忠臣故友正名,还能多指望什么呢?!
众人走出澄心堂,突然天降大雨,砸落地面的雨滴带起尘土与湿气,让人闷的透不过气来。诸位大臣的家仆随从们因均在仪门外候着,无旨不敢入内,故而光政殿外的小内侍们赶紧纷纷跑上前来为各位大臣撑伞引路。
这瓢泼大雨,仿佛是要将天地的浊气洗个干净。陈乔避开雨伞,在瓢泼大雨中向着戚云走去,还未近前,已经浑身湿透。他对着戚云深深拜道:“阁下舍生取义,真乃大丈夫也!”说完,仿佛是不愿让人看到他脸上表情,便转身快步离去,雨帘淹没了身影……
他竟不知,在一年之后,众人会对自己作出相同的评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