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小说 +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本书记述了二战后期盟军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雅尔塔会议的顺利召开,苏联红军直捣柏林,德国法西斯的溃败和投降,美英与苏联的摩擦,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波茨坦公告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同盟国内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系列国际会议虽然制定了新的秩序,但西方世界与苏联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从未消除。世界被“铁幕”无情地分成两半。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本书主要阐述了1941年1月至6月战争事态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世界格局发生惊人变化:德国撕毁此前的边界协定,对苏联宣战。由此,苏、英、美全面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德国。战争双方在巴尔干、北非和横贯整个中东地区的开阔地带逐鹿厮杀。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二战初期作为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率领全英国人民英勇奋战,共同度过了战争的最困难时期。其间,英国人民虽孤立无援,却始终坚守堡垒,顽强抵抗德国飞机不分昼夜的空袭。北非形势更不容乐观,意大利人也乘机不断蚕食北非国家。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府积极寻求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支持,以图联合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二战中期的相持阶段,走进非洲战场上那艰苦而壮观的历史景观。当时,在经受住法西斯国家最初的猛烈进攻之后,同盟国渐渐站稳脚跟。艾森豪威尔率部进入北非,一举扭转了非洲的局势;丘吉尔相继访问莫斯科和华盛顿,展现了气势恢宏的大国外交。与此同时,浪漫的卡萨布兰卡、神秘的波兰卡廷,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名都在书中若隐若现。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本书主要记述了从1944年6月6日美英部队在诺曼底展开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到1944年底轴心国军队节节败退,盟军势如破竹解放欧洲的全过程。盟军由诺曼底向巴黎挺进,苏联在巴尔干的大胜以及攻克意大利,这些战役的成功使欧洲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作者在书中还敏锐地观察到战后英、美、苏几个大国在划分世界版图过程中的利益纷争。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读者在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到二战末期同盟国压倒性的“胜利浪潮”。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本书记述了二战中期日本对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相关国家的侵略,以及美英两国对此做出的不同反应。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日本在亚太地区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英国在东南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世界局势正进入一个异常焦灼的时期,从中国到缅甸,从马耳他到马达加斯加,都被卷入了这场局势难测的混战。此外,书中也反映了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审时度势,对1919至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了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读者因而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之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作者以如椽之笔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了从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波涛汹涌的欧洲形势,并通过大量珍贵文件和重要史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协约国陷入危机。
作者:[英国]温斯·丘吉
1919年,著名的巴黎和会召开。战争状态终于结束了,然而,欧洲各国却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种困境。战败国面临着严峻的制裁,而战胜国则各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列强重新达成平衡,希望达成永久和平的愿景。然而,这个愿景看起来显得非常脆弱。在欧洲大陆,局部的争斗从未结束。法国和德国并没有真正握手言和,俄罗斯陷入内战,爱尔兰要求独立,土耳其及周边国家纷乱不休。丘吉尔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险并没有离开世界”。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