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大宋第八百九十九章开始实施大宋朝堂上因为这条新政,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帝王提出官方借贷,缓解每年青黄不接时的百姓的困苦。这条政策的出发点是很好的。
但另一派朝臣们认为,大战之后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现在又出什么什么新政,可能会给百姓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新政本身当然是好的,但其造成的后果并不能轻易就可以预料到。
陛下,这是与民争利,并且会让百姓认为,官方承认借贷是合法的。咱们朝廷其实并不认同百姓们借贷,高息借贷一开始就是从低息借贷开始的。如果我们官府也插手了,可能那些商人们会乘着这个机会更大肆的抬高利息...
陛下,官方入场,才能抑制住富商大贾哄抬物价的心,至少让他们知道要按规矩来,不是他们能随心所欲的。况且,咱们入场百姓就基本不需要从富户借粮借钱了。咱们这可是大利百姓的好事啊。
陛下,王大人这是过于轻视那些富商大户,他们恐怕不会这么容易放手。如果不小心的话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陛下慎重啊。
朝臣们各自抒发自己的意见,帝王在龙椅上有些头疼,明明是个好政策,这些臣子们也都承认是个好政策,怎么要施行起来就这么多掣肘呢?这些人也不知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到底是这项政策真的要慎重还是影响到了这些人的利益?
帝王想到这忽然脑子里灵光乍现。这些官员们谁不是在商场上有自己的人,谁不是下面有很多富商大户...
帝王忽然就想明白了这些臣子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个政策。
“好了,户部即日就准备出-台这项政策,今年春就开始施行,也快了,你们要抓紧。退朝。”
帝王说罢,站起来走入后堂。
留下群臣面面相觑,都在想方才是谁最后发言惹怒了陛下。
但只有户部尚书大人和几位陛下的心腹知道,陛下这是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以陛下的聪明才智迟早会想明白,如今被朝堂上的反对之声搞的心情不好,提前想到了。
你们这些不同意的人还不都是因为富商大户都是你们的人,若是朝廷下场低息借贷给百姓,你们这些大户就刮不到百姓油水,所以你当然是要反对的。
---
陈乐天知道这个消息是在下朝后的半个时辰后。
他的消息来源快且多。这是他的那张经营多年的消息网的功劳。
这是个好政策。陈乐天当时就这么觉得。
然后只一上午,京城百姓就大多知道了朝廷即将颁布的这个新政策。只要是在朝会上提出来的,那就是能公开的。
各部官员下来后都在讨论这件事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可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影响,可能给大宋百姓带来哪些影响。
说实话,京城百姓其实对这个政策的敏感度并不高。因为京城以及周边的百姓并不能很真切的体会到青黄不接带来的困苦。毕竟京城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好了。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说,只有穷点地方的百姓能深刻感受到。
而京城里对这个政策反应最大的反而是不种田的那些读书人。虽然他们不种田,虽然很可能他们家里也很少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虽然他们家里常年都粮食堆满仓,但他们对和百姓有关的事都很关心啊。读书人嘛,无论是真的假的都是要为百姓谋福祉的。
读书人们也是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新政,一派是反对新政。
支持的理由和反对的理由跟朝堂上差不多。
支持是因为对百姓们好,反对是因为大战之后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需要再折腾。
无为而治是现在最好的举措。
不过这次读书人们并没有全部一个意见,因此国子监的联名上书也没能联名成,毕竟这不是像之前被梁魏军围城的那种谁都知道要坚决抗战的情况。
就连陈乐天和他手下的两个得力助手秦铁牛刘大明,他们三个人的意见都是不同的。
刘大明是赞同的,但秦铁牛是反对的,陈乐天则秉持看看再说。
这肯定是好政策,谁都不能否认,铁牛你反对是因为你认为帝国的政策没办法深入到每个地方,你认为穷地方根本拿不出多少粮食来借给百姓。但这瑕不掩瑜,大部分百姓还是能受到实惠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得不到实惠,只不过是面子工程而已,没实际作用,刚刚北方在战斗中好多百姓流离失所,现在是让他们好好过日子的时候,不能再折腾了。
春天就要来了,你们也别争了,走着瞧便是。陈乐天下结论。
---
春天来得时候,户部的这项新政正式开始实施。因为有了一个多月的铺垫准备,所以百姓们也都知道一些。
而其实在大宋多数百姓看来这项新政是非常好的,毕竟青黄不接的百姓还是占多数的。
至于对秋实客栈的陈乐天,青天阁修行院的陈乐天,北军高层有名无实的陈乐天,夫子弟子陈乐天,这多重重要身份于一身的陈乐天来讲,这项新政对他本人的影响近乎为零。
因为他不种田,也就是在郊外有个大宅子,象征性的有点给管家自己带仆人种点粮食的小块地。
但他还是忍不住关注这项新政施行的效果。
这天他一个人来到距离京城不远的武当山,上山拜访过掌教师父和诸位师叔后,他跟着香客们下山在村子里走走。
路过官府设置的专门用来接受百姓借粮的地方。只是个在村口临时搭建的帐篷几张桌子。可能是刚开始设置,所以观望的百姓占多数,因此现在在办理的百姓并不多。
陈乐天站在旁边看。
官府的人看见陈乐天的穿着不像普通百姓,陈乐天身上那股子赳赳武夫和飘逸修行者兼具的风度让他们一时不敢怒斥,只是说道,你是来办借贷的吗?
陈乐天摇摇头,路过看看。
没什么好看的,若是需要办理的话,递交资料我们审核一下就能办,若是不办,请移步。
那衙役说罢,低头整理,似乎让陈乐天移步只是一说,并不在意陈乐天是否真的移步走了。
陈乐天心想,先帝驾崩才多久?你们这些小吏就开始忘了自己的职责,开始对老百姓呼来喝去了?
正想着,有个约四五十岁左右的脸色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干农活的百姓犹犹豫豫的走过来,在距离小吏们的桌子一丈处停下脚步来。
老头你是要借贷吗?
那农民结结巴巴说,我,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借的,利多少,我怕利高。
利不高,根据咱们的规定,利是七厘。
等秋收后还。
老农板着指头算了算说,真的是七厘吗?心想跟村里富户借是一分,这官府的只要七厘,还不错呢。
陈乐天听了心中一动,七厘?我得到的消息是京城周围都是五厘,怎么现在又成了七厘?帝国疆域这么大,政策里的本意是各地根据各自的情况来确定具体利息,官府粮仓不多的地方可以适当高一些,粮仓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低一些。但明文规定不许超过九厘。
因为民间借贷的普遍利息最低都在一分。也就是说各地的利息都不一样。
但陈乐天得到的消息是京城以及周边一定范围内都是五厘。
好,我借我借。
老农当即就在小吏的指引下签字画押,领了要借的一百斤粮食。
挑着担子临走时老农千恩万谢,小吏们满足的说,不用谢不用谢。
陈乐天瞧见几个小吏之间的眼神,很明显这一单他们肯定是从中捞了好处,至于多出来的两分利他们能得多少,肯定不会多,大头肯定是上面长官拿。
此时暂时没有百姓,陈乐天凑过去小声道:“兄弟,我听人说,好像利不太对啊。”
小吏们皱眉目光向陈乐天,这个人看起来不像农民,难道是来找事的?登时目光里杀气出现。
陈乐天赶忙又道,别误会,自己人,小弟也是户部的人。小弟只是在想一件事,既然路过,小弟手头正好有几个名额可以用一用,咱们二一添作五分分?
你谁啊你,想干什么?没事一边待着去,再敢胡说八道我们就去户部查查你这位兄台到底是谁手下的,国法不是虚设的。请你自重。
小吏们一脸正气。
陈乐天哈哈一笑,调戏完他们后便走了。要不是自己挺像个人样就要被他们揍一顿了。
走了几个村,陈乐天发现大概一半的放贷都加高了利息。
也有些消息灵通的百姓提出疑问,说隔壁村子怎么不是这个利率。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根据咱们粮仓的情况定出的利息,你们应该知道各衙门贴出的官府告示,每个地方都是根据自己情况定利息,你们可以选择不贷。
百姓们也就不敢多问了。
毕竟这一年来,他们亲身经历了很多跟以前不一样的事情。
以前他们可以没什么顾忌的怀疑官府是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他们可以随便去告状,但是这年来就不太一样了。小吏们说什么他们不敢不听,如果不听问题就很多。他们不一定会家破人亡,但会比较麻烦。
所以这次新政出来,他们也不太敢过多问,觉得能借就借,不能借就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