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八章 一条新政

  大宋帝王对于北军和南军都进行了一番重新安排。

  北军统帅暂时空缺,由高层们共同执掌,南军高层也换了人。

  其实客观上来说南军统帅被撤的有些冤枉,虽然在这次战斗中,南军没能像以前那样发挥出战斗力,没能把敌军打的落花流水,但是在北军非常羸弱的成绩的映衬下,南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南军的中军营是第一场把对手打的一脸懵的队伍。然后入太原城后,又让太原城成了敌人联军西路军最大的障碍,直到现在太原城都是一副牢不可破的样子。

  而且南军主力的南下救京城,也是这次能让敌军答应和谈的重要原因,若不是有这几十万南军,敌人恐怕还要再打些日子才有和谈念头。

  所以南军的新任统帅其实做的还算不错的,毕竟他上任也没多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南军带成这样很不错了。

  但是也因为没能对敌造成以前那样的碾压态势,统帅也被撤了职务。不过这位才干了一年不到的南军统帅并没有被下狱,只是撤了职闲散在家。

  不像北军统帅被抓起来下狱听候处置。

  又换了一个从兵部上去的将军为南军统帅,因为跟陛下心腹关系不错,所以推荐了他。

  来跟陛下离京述职的时候,这位老持成重四十多岁的将军惶恐的跟陛下保证,一定让南军尽快恢复战力。

  陛下拍着他的后背语重心长:你也知道,之前的统帅有些冤枉,但他作为统帅,撤他的职也是应该的,责任他需要负。你呢,朕对你要求也不高,半年内让南军能跟敌人打个旗鼓相当,半斤八两,朕就满意了。能不能做到?

  将军磕头保证,一定做到。

  处理完这些事后,帝王开始做一件一直想做的大事,那就是新政。

  或者也不能说是一直想做,原本是他之前在思索怎么让李戎生加罪名转移百姓注意力。

  想的久了他就想到,一个好的政策的确可以让天下百姓都铭记他这个帝王千年。

  他知道帝国虽然很富庶,但再富庶也有天灾人祸的地方和时候。

  百姓们经常被天灾给弄的颗粒无收饿殍遍地。

  就算没有天灾,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所以这位帝王想出了一件可以缓解百姓青黄不接的好政策。以平价的方式购入百姓的粮食,然后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朝廷以低利息借给百姓渡过难关,等秋收的时候百姓丰收了再把粮食还给朝廷。

  这样一来,百姓们就能安然度过青黄不接的时节。

  平日里这种时候都是富户们挣钱的好时机,富户们以很高的利息借给百姓粮食,借此压榨百姓穷人,来堆积自己本就如山的粮仓钱仓。

  如果施行了这个新政,普通百姓穷人就不用受富户压榨了。

  帝王越想越觉得这个新政很好,真是太好了,也只有自己这样英明的君主才能想出如此利国利民的政策。

  帝王把户部尚书叫来,把新政的想法说了。

  户部尚书听罢思索片刻道:“如此新政听起来很好,只是...只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陛下可是听别人说的?”

  户部尚书曾是晋王的心腹,在登基上站在晋王身边,跟帝王说话他没什么好拐弯抹角的,直言不讳。

  帝王犹疑道:“是朕无意间想到的,怎么了?不好吗?”

  户部尚书道:“好肯定是好的,只是一项新政的施行,恐非简单。这个政策看起来很合理,但如果施行起来不好的话效果也不一定好。臣觉得朝议让大家都想一想最好。”

  那是自然,朕本就是这么想的,只是先让爱卿听听如何。帝王装作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心想恰好没有表现的太兴奋,否则惹臣子笑。难道这个政策不够好吗?

  户部尚书退下后,心中想了一晚上。其实他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对百姓的好处很大。他想,如果这条新政施行,陛下的名字和他的名字都将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而他之所以在陛下面前表现的镇定,是因为他在想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陛下想出来的。

  他当初支持陛下,站到陛下这边,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庆王年纪小,而晋王年纪正好,况且晋王殿下又不是那种玩物丧志之人。

  他也早就看出来还未当上陛下的晋王殿下,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而故意装作纨绔子弟。

  他觉得陛下可以做好一个皇帝,所以选择站在陛下这边。

  而这条新政如果真的是陛下自己想出来的,那户部尚书是很高兴的,自己没有看错人。

  但即便如此,他更不能捧陛下,他想让陛下做个千古明君,像先帝那样的君王,他就不能捧,不仅不能捧还要对陛下适当的打击,让陛下绝对不产生骄傲的情绪。

  这是一个好臣子应该做的。

  第二天,户部尚书在户部照常每月一次的会议上,抛出一个问题。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地方的百姓们日子都不太好过。而百姓们这时候就要像富户借债,其中有很多借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个家庭的毁灭。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说一说。

  同僚们有些不解,尚书大人这是有什么想法,所以先让我们说说吗?肯定是了。官场规矩,长官从来都是先让下属先说,待下属说的差不多了,充分了解了下属的想法,然后长官才再说出自己要大家做的。

  于是下属们都说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这个现象官府很难插手,如果问陈乐天的话,陈乐天就会用在未知来信里的知识跟大家解释说,这叫生产力跟不上。

  也就是总共生产的粮食不够多,不够很多人都吃饱。甚至或许就算富户们把自己的粮食都拿出来给大家分了,整个大宋的百姓也还是有一部分人没得吃。

  下属们一通说之后,尚书大人也不置可否,也不下结论,只是点点头说了句,散会。

  然后就没了,诸位同僚不明所以不敢多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