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台湾海峡之战失利只是战术问题,英国更看重的是远征军舰队全军覆没的战略失策在那里。而经过一批战略家的分柝之后,终于得出了两个战略失策的原因。
第一是英国不应该亲自参战,还是应该在后面摇控指挥,保持威摄。因为远东地区离英国的本土太远,英国很难在远东地区投入过大的力量幅射,因此在远东战争之前,英国全力的扶植日本,就是在尽管避免自己亲自参战,保持一个背后威摄力的存在。即使是后来华东参战,击败了俄国、日本之后,英国也没有改变初衷,并极力促成普茨茅斯谈判,还是不想亲自出手。
但就在这时,英国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为了防止华东在战争结束之后势大难制,英国希望在普茨茅斯谈判中压制华东得不到战争赔款,结果却导制了普茨茅斯谈判的失败,战争继续进行,同时英国也不得不从后台走出来,亲自下场,完全背离了当初的不亲自参战,背后摇指,保持威摄的战略,后果就是台湾海峡一战失利,彻底失去了制衡华东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华东成为远东地区最强的政治实体。
现在复盘起来一看,其实在普茨茅斯谈判中,华东像俄国、日本索要的战争赔款只有5000万英磅,即使支付了这一笔赔款,俄国、日本所受的损失,华东所获得的利益也要远小于后来,除去赔款少了一大半之外,俄国只失去海参崴地区,但可以保住乌苏里江流域和阿穆尔河流域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远东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而日本的本土不会遭到华东的攻击,最多2、3年就可以恢复元气,同时华东也不可能得到加里曼丹岛,连上海租界都可以保全下来,优势比现在自是大大降底了。
而英国只要在战争结束之后促成俄国、日本联合,再有英国、法国在背后支持,足以在远东地区压制住华东,至少也能形成鼎足之势,而俄国、日本为抗衡华东,又必须依仗英国、法国,这样的【四国同盟】才会因共同利益而牢牢结合在一起。
实际这个结论多少也有些事后诸葛亮之嫌,毕竞在当初决定参战时,英国可谓是信心十足,认为只要远征军舰队一到远东,就算不能彻底击败华东,毕竟远征军没有强大的陆军,无法上岸作战,但也足以能够扭转远东地区的局势,因为强大的海军完全可以全面压制住华东的海军力量,而失去了制海权之后,华东也不得不屈服,放弃战争赔款的索求,这样英国的目地也就达到了,而且这次参战也将成为一次成功的典范。
当然在时英国的信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远征军舰队共计有25艘战列舰,15艘装甲巡洋舰,这个阵容在参战之前,确实是怎么看都不可能输的。但匪夷所思也好,难以置信,结果却是远征军舰队,而且还是几乎全军覆没的输了个彻底,这就说明英国对华东的认知和了解不够,对华东的实力存在着严重的误判。
这也就是英国所犯下的第二个战略失策,可以说这一个战略失策比第一个更为严重,因为如果英国能够准确的判断华东的实力,就不会轻易参战了。因此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内阁就下令在国家安全部中成立专门针对中国的情报收集、分析机构,并将中国的情报列为最高等级,和德法美等诸国并列。
虽然在远东战争失利之后,英国在中国的势力大减,但毕竟是在中国经营了多年,依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在短短几个月里,就收集到大量关于华东的资料,而经过情报人员的研究分析之后,英国才发现自己对华东的认知确实有很大的偏差。
原来英国只是认为华东是一个有较强的武装力量,并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政治团体,但在本质上和清廷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从收集到的情报来看,华东的作风务实,而的官员都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而且每每行事都会制定详细的计划,谋定而后动,执行力也极强,因此基本都会取得成功,同时又极端重视维护国家利益。这次远东战争,至少是提前4、5年就开始策划准备,决不是临时的决定。而这样的行事的作风,再加上卩右强大的武力作后盾,是最让人头疼痛的那种对手。
而和这样的对手打交道,恐吓、忽悠都是没有用的,只能老老实实的进行利益交换,当然从己获得的情报来看,华显然也是喜欢这种模式。虽然这样的交易,英国也要老老实实拿出利益来进行交易,但也总比油盐不进的国家强,毕竟只要是可以交易,那就证明是可以谈的,只看利益的大小罢了。
这时徐济超笑道:“我不否认,英法二国的国力确实要比德国强,但这未必就能说明英法二国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更多啊。”
阿斯奎斯道:“那到未必,凡事都是可以谈的。何况我们英法二国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可以给华东一些德国不可能给予的利益,比如说,现在中国存在着两个,早晚会发生冲突,甚至是战争,但我们可以保持中立,或者是帮助华东也不是不可以,这一点德国就做不到。”
徐济超心里冷笑,英国人到是比法国狡猾,想用支持华东的统一来换取华东疏远德国,但却是慷别人之慨,自已实际没花一分钱,只是想得虽好,但在这里却行不通,于是道:“我们从来没有把国家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支持的基础上,何况英国也应该考虑清楚,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清廷的亡灭是大势所趋,不是任何人力可以挽回的,而英国是打算顺天而为,还是逆天而行呢!”
阿斯奎斯干笑了二声,道:“我这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只是说明英法二国可以给华东一些利益,是一德国无法给予的,这总归是事实吧。但俱体是那些利益,我们双方可以慢慢协商,总要达到让双方都觉得满意为止。”
徐济超沉默了半响,点了点头,道:“英国方面的意思,我己经明白了,结束了这次访问之后,我会向国内行政院汇报。”
阿斯奎斯露出了笑容,道:“很好,我等待着华东的回应。”
徐济超在英国的访问时间是1周,比法国要多一天,访问的内容行程也和法国差不多,除了和部份官员举行会谈之外,再就是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参观之类,当然没有给徐济超安排在议院演说的活动。
而等徐济超回到德国时,除了军舰设计之外,其他的活动也都基本结束了,李三杰也结束了对奥斯曼帝国的访问。于是徐济超又和德国首相毕洛进行了这次访德的最后一次会谈,主要是将访问英法的行程内容向德国方面进行一个交待,当然有些内容,如英国方面希望和华东进行利益交换,就没有说,这一方面这是双方的约定;另一方面也是让德国安心。
毕洛则向徐济超提出,双方建立固定的互相访问机制,每年进行一次,由双方轮流进行访问出行,今年是华东访问德国,明年则轮到德国访问华东。德国也并不能完全放心,毕竞国家间的交往是以利益为基础的,而德国虽然可以给华东带来大量利益,但英法也同样可以,而且英法两国的国力也确实是在德国之上,因此如果英法真的不惜一切代价拉陇华东,德国还真无力和英法两国竞争。
当然,利益交换也是以国家之间的互信为基础,缺乏信任的国家是不可能进行大量的利益交换,毕竞还要防着对方一手,万一吃下去不认了呢?在互信这个层次上,德国己经远远走在英法二国的前面了,毕竟德国一直和华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且这和国家实力没多大关系,因此德国方面认为自己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华东的互信关系,那么建议固定的互访机制,当然是一个好办法。
徐济超和国内沟通之后,接受了德国的建议,同意和德国建立固定的互访机制。德国方面也十分满意,也为这次访问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于是在2月20日,华东的访问代表离开德国,乘船返回。
华东的这次访问出行,有重大的意义,对国际关系、局势也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了和德国的关系,和德国形成互助,让德国获得了大量的军事技术,增强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和英国、法国的关系,因此尽管在后来华东和英国、法国之间依然有诸多的利益冲突、竞争,但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再发生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