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

    段祺瑞当然不知道,自己现在实际己是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结局,而是一门心思的计划进攻归德府,平定河南匪患,建功立业,不仅是报达朝廷的恩泽,也是把自己的河南巡抚给坐实了。

    虽然在进攻大名府的时候,受到了义勇军的强力阻击,也引起了段祺瑞的重视,但也不能阻挡段祺瑞的进军,毕竟段祺瑞出兵以来,大部份时间都是顺风顺水,只是在大名府受到一点挫折,而且义勇军最终还是主动撤军了,因为段祺瑞认为大名府的战斗大概就是勇匪的极限,虽然不会一战而胜,但段祺瑞认为如果对持长久,自己还是能够获胜的。

    不过段祺瑞毕竟是懂兵法人,也不能排除勇匪是有意诱敌深入,而且由于其他三路清军的进展基本都是举步为艰,因此现在自己这一路显得有些孤军深入了,这才是自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于是段祺瑞立刻给铁良、良弼写信,要求铁良、良弼尽快向自己靠陇,并跟进过来,一则是保护自己的侧翼;二则是增加进攻归德府的兵力,毕竟只靠自己这一路军队,兵力确实有些单薄了,另外还请铁良、良弼下令由洛阳出兵的北洋四镇统领吴凤岭,立刻进军,牵制义勇军的兵力。

    段祺瑞的想法也很简单,铁良、良弼部是离段祺瑞部最近的军队,而且兵力也是最强的,有两个镇的军队,总兵力接近6万,因此如果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并跟进过来,确实可以大大增加进攻归德府的兵力。当然铁良、良弼是这次出战的清军总主将,而段祺瑞虽是一路军队的主将,但也是铁良、良弼的属下,因此段祺瑞向主将提出要求,甚致是指导主将的行动,确实是有些不妥当。

    不过段祺瑞认为在这个时候不必拘泥这些小节,而且作为部将向主将建议献策,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从战场的大势来看,自己作这样的计划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何况剿灭了匪患,作为主将的铁良、良弼也是有一份功劳的。另外段祺瑞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己是一省巡抚,无论是官职还是地位,都可以和铁良、良弼平起平坐,给他们写封信去也没有大不了的事情。

    接到了段祺瑞的信后,铁良当场拍案大骂道:“段祺瑞算什么东西,这次不过是侥幸打了几个胜仗,蒙朝廷天恩,封了他一个河南巡抚,竟然就得意忘形起来,还真当自已是一品大员了,连我们都不放在眼里了,居然也敢对我指手划脚,到底他是主将还是我是主将,他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收复归德府,要我们向他靠陇做什么。”

    良弼也怒道:“是啊,段祺瑞不过是袁世凯门下的一条走狗,仗着袁世凯的提携才当上了统领,己是祖坟上冒烟了,朝廷也是不明事理,才打了几个草芥的胜仗,就封他为巡抚,加了三等子爵,还赏了黄马褂,不如咱们上个折子,就此辞了这差事,告老还乡,让他段祺瑞来办这个差事好了。”

    原来在出战之前,铁良、良弼都是对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打算在这一战中崭露头角,从此之后掌握朝廷的兵权,也是为满人扬眉吐气。

    那知出兵之后才发现打仗可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容易,一连10余日,虽然没有损兵折将,但也寸功未立,而且举步为艰。当然如果是其他几路军队也都差不多到也罢了,但偏偏段祺瑞部是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收复了河北5府,这个功劳也不算不大,相比之下,自己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自然是面上无光。

    当然如果就是这样到也罢了,毕竞段祺瑞立了功,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也是有一份功劳的,但清廷加封段祺瑞署理河南巡抚,赐号巴图鲁,还赏了黄马褂;后来又封了三等子爵,这下两人可就不干了,巡抚可是封疆大吏,两人早就眼红这个位置,居然就这么轻易的封给了段祺瑞, 而什么巴图鲁、黄马褂两人也都没能捞到一个,段祺瑞竟然这么容易就都得到了,两人心里自然是不平衡的。

    其实平心而论,虽然段祺瑞的封赏确实有些过了,但毕竟4路清军当中,只有他这一路立功,而现在河南巡抚也是个虚职,其他巴图鲁、黄马褂什么的只是荣誉头衔,从激励军队的角度说,也是说得过去的,但心态失衡之后,铁良、良弼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自然也不同,他们两人当然不承认段祺瑞的军事能力比自己强,而是一至认为段祺瑞能够立功,只是他的运气好,因为义勇军的主力都用来防范自己这一路,因此段祺瑞那一路面对的义勇军实力较弱,这才让段祺瑞捡了个便易,如果换了是自已,也一样能打胜仗,而且要比段祺瑞打得还要漂亮。

    现在段祺瑞要求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过去,保护自己的侧翼,并协助自己进攻归德府,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样的安排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真要是将归德府打下来了,虽然首功是段祺瑞的,但铁良、良弼做为全军主将,又参与战斗,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在朝中也是交待得过去,而且两人都是满人,日后的仕途也必然会一帆风顺。

    只可惜现在铁良、良弼都被嫉妒心迷惑,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个时候只想拆段祺瑞的台,而没有想到其他的利害关系,因此两人商议之后,下令北洋二镇王英楷部移师驻守潞安府,自己则领军撤回到沁州,不仅没有向段祺瑞部靠陇过去,反而拉开了距离,制造了一个更大的空档来,然后就等着看段祺瑞的笑话。

    这时段祺瑞部驻扎在大名府南端的长垣县,只等着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过来,然后集中兵力进攻归德府。那知连等了三天,铁良、良弼不仅没有派兵过来掩护自己,反而还移驻到潞安府,还拉大了和自己的距离。

    而就在这时,义勇军的行动也迅速的展开,集中了3个师,2个团的兵力,共计约4万人左右,将段祺瑞部包围起来。

    其实义勇军的布置是从三天以前就开始了,在义勇军放弃大名府的时侯,就己经做好了在大名府与河南省交界位置包围、并全歼段祺瑞部的计划,义勇军2师就从山东借道,绕到段祺瑞部的背后;义勇军1师刚运动到段祺瑞部向西侧,截断铁良、良弼部增援段祺瑞的路线,3师和两团则负责对段祺瑞部的正面、东侧的包围,并且还将义勇军唯一的一个炮兵团以及华东政府支援河湖根据地的6门125毫米野战炮也都拉到战场上。

    本来围歼段祺瑞部的战斗昨天就应开始,但铁良、良弼部后撤,拉开了和段祺瑞部的距离,让义勇军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布置准备得更为充份,因此才将进攻拖后了两天,而且义勇军的指挥官栗文飞接到了华东政府军事工作组要求全歼段祺瑞部的命令之后,也将指挥部设在战场附近,亲自在第一线坐镇指挥。

    义勇军的布置被清军的侦察兵报告给段祺瑞之后,段祺瑞也不仅大为震惊,而且又有些茫然不解,因为自己本来还是自信满满,只等着建功立业的,现在突然一下形式逆转,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这样极大的反差,又是发生在短短数日之内,也让段祺瑞犹如是做了一个不真实的梦。

    不过段祺瑞毕竟还是要面对现实,这一切都不是梦,而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因此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赶紧想出应对之策,否则自己真有可能在这里丧命。

    现在段祺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刻突围;二是固守待援。但这两个选择都有相当大的危险,除非是突围时要有接应的军队,而固守更是需要解救的援军,但现在自己上那儿去找援军呢?找铁良、良弼救援吗?自己现在落到这步田地,不就是被铁良、良弼害得吗?如果他们挥军向自己这边靠陇过来,自己那会陷入义勇军的包围之中呢?这两个人实在是太可恨了。

    不过让段祺瑞有些不理解的是,铁良、良弼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难到他们就不想剿河南的匪患吗?自己这一路失败,那么这一次征剿也就基本失败了,而铁良、良弼作为这次征剿的指挥者,自然是责无旁贷的,他们难到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就在这时,段祺瑞忽然想起袁世凯给自己的两封信,在第一封信里有:况三路受阻,唯兄一路告捷,亦非善果;第二封信里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看来原来袁世凯早就算准了这个结局,只是当时自己一门心思的想着怎么把河南巡抚落到实处,因此根本就没有太在意。

    想到了这里,段祺瑞也不禁悔恨交加,袁世凯可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而自己被朝廷封了河南巡抚之后就把什么都忘了,将袁世凯的咛嘱也抛到脑后,而袁世凯并没有怪罪自己,不仅给自己送去贺仪,还写信提醒自己要小心,这是何等的宽宏大度,自己落到这一步,全是贪心不足,见利忘义所置啊,实在是怪不了别人。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