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算没有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现在盛宣怀积累下来的财富也几辈子都用不完的。但这次的事件让盛宣怀意识到,失去了李鸿章的庇护之后,自己就是那个怀璧的匹夫,自己掌握的巨额财富是人人都想咬一口的肥肉,今天是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那么明天就可能是自己其他的产业,甚致那一天朝廷随便给自己安个罪名,抄家灭族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自己在世时,朝廷也许还会有所顾忌,但自己都60多岁了,还能有几年的活头,而子女之中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材,等自己一死,子女们是肯定守不住家业。因此现在自己必须找一个新的,有实力,还靠得住的靠山才行。而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华东政府。这时盛宣怀才想到,李鸿章在死前把子女都托给华东政府之下庇护,大概也是看出了这一点。
盛宣怀虽然是商人,但同时兼有官员的身份。虽然当年胡雪岩号称红顶商人,但只是被清廷授予三品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是巡抚或总督的副手,到不是小官,但胡雪岩的这个布政使没有俱体省份,实际是个虚衔。黄马褂、二品红色顶戴只是荣誉,因此胡雪岩并不算真正的官员。而现在盛宣怀的官职是正二品工部左侍郎、赏加太子少保衔,这可都是正式的官衔,加上他长期追随李鸿章,对官场、政局的见解要远胜过一般的商人。
经过认真的思索、分柝,盛宣怀认为自已虽然曾和华东政府有过一段时间不睦,但毕竟没有正式恶交,自己也没有做什么对华东政府不利的事情,因此只要自己有意向华东政府靠陇,华东政府没有理由拒绝。毕竟自己的身份地位摆在这里,虽然自己的财力或许不如张振勋,但在中国的身份、地位、影响力却要比张振勋重得多。
盛宣怀到也不担心海外华人会盯上自己的家产,一来是华东政府的条例严明,官员们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乱来;二来是华东政府的最终目地是取代清廷,改朝换代,这样一来自己投靠华东政府就更有意义了,千金买马骨,海外华人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会侵吞自己的家产了。
当然自己要投靠华东政府,也不能两手空空的去,总要带一点见面礼,或者说是头名状,盛宣怀原本打算把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的业务都转给华东政府,既算自己的进见之礼,也是给袁世凯挖个坑,丢给袁世凯一个乱摊子。没想到海外华人的野心更大,竟想统一上海商界,不过这对盛宣怀来说正是个好消息,如果自己全力协助海外华人办成此事,这份功劳可不小。而且盛宣怀也打定了主意,一但和海外华人谈好条件,就在上海新区和青岛去购屋置地,把家属人等都帮过来,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对于盛宣怀的主动投靠,李松晨虽然意外,但却十分高兴,虽然李鸿章死后,盛宣怀失去了政治上的保护伞,但他现在仍然是中国商界的第一人,在商界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主动投靠,对华东政府统一上海商界是有极大的助力。
果然,盛宣怀表态之后,同席的张謇、郑观应、叶贻诠、张叔和等人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很快其他桌席也都有人表态加入,效应十分明显。最终在场125名商人,共计有92人表示愿意加入,另33人则都表示不是自己不愿加入,而是关系重大,自己不能完全作主,需要回去和家人协商才能决定
李松晨也表示了理解,约定给他们3天的时间考虑,3天之后将正式决定军供联会开始筹备,只要是在当天前报名加入,均可以算第一批会员。随后众人又推举赵维忠、杨育新、张振勋、盛宣怀、张謇五人为筹备董事,全权负责军供联会的筹备活动。而5名筹备董事当堂决定,每人拿出3万两白银,做为军供联会筹备的启动资金。当然在军供联会正式成立之后,这笔钱将从会费中扣除。
而在3天之后,不仅是所有参加宴会的商人全部参加,还带来了100余中小商人的加入,使第一批会员人数达到了238人,一来是军供联会对商人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来也是从众心理,因为既然像张振勋、盛宣怀、张謇这样的巨富商人都加入了,自己当然也不能落后,反正真出了什么事,也有这些巨富商人在前面顶着,自己有什么好怕的。
随后立刻从众人当中,选出了120名筹备理事,负责协助5名筹备董事制定各种规则条例等。对于各项规则的讨论、制定,上海新区政府虽然提出过一些建议,但确实没有参与,全部都是由5名筹备董事,120名筹备理事共同讨论,最终投票决定,而且有些争议较大的条款虽然以多数票通过,但由于票数过于接近,也暂时搁置起来,以后再慢慢讨论。而且上海新区政府还在制定条款时特别强调,要将大商户和小商户区别开来,注意保护小商户的利益,毕竟小商户承受风险的能力更低,更需要支持。
而在华东政府的物资采购分配上,也表现得十分公平,充份照顾大多数商人的利益。上海新区政府在筹备期间的作为,也让不少商人安心了不少,华东政府果然是没有搞一言堂,将自己的意见、要求强加进来。因此在筹备的时间里,又有大量的商人加入,尽管他们只能算第二批会员,其中不乏资产只有几百两、几千两的小商户。结果在一个月后,军供联会开始进入试运营期时,会员数量己达到453人,而收到的会费多达50余万两白银。
军供联会的成立,也引起了上海地区外国商人们的恐慌,尽管上海新区一直都强调军供联会的是为了辽东的战争而设立的,但外国商人们也不是好胡弄的,谁都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军供联会实际就是华东新区统一上海商界的手段。
虽然现在中国的经济命脉确实是被外国商人控制,但这种控制是建立在中国的政府机构软弱无能不作为,商界也不能形成统一的合力为前提。这种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当的脆弱,一但出现了一个强力的政府,将商界进行整合统一起,外商的这种统制地位就会立刻崩盘。因为这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商对中国商业的介入并不深,需要大量的中国商人做代理人或中间人才行,一但中国商人联合起来,统一行动,外商将会寸步难行,反而会被中国商人反制。
而华东政府无疑是一个强力的政府,在上海新区刚成立时,上海的外商一度也想联手将上海新区挤跨,但时间不长就放弃了敌对,转而和上海新区妥协合作,甚致是让步,因为上海新区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政治集团,而且还是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的政治集团,外商们可以通过商业手段挤跨一个企业,但却对付不了一个政治集团,毕竞华东政府向上海新区输出的工业产品是全方位的,根本就是防不胜防,而且华东政府占有地利优势,而外商的运输成本巨大,这也是外商的先天劣势。因此上海新区很快就在上海商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现在华东政府显不满足于只占有一席之地,而是要整合、统一上海商界,怎么能叫外商心里不慌呢,虽然外商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散布谣言,说华东政府成立军供联会是不安好心,并且威胁一些商人,阻止他们加入军供联会,但无奈是收效甚微,一来是大势己去,不可逆转;二来向张振勋、盛宣怀、张謇这样有强大号招力的商人是不受外商的威胁。而且上海新区在察觉以后,也对外商进行了严正的警告,因此外商们也不敢做得太过了。
而这时英法两国的驻上海领事也趁机招集外商聚议,建议也组建一个商会,和军供联会进行对抗。其实英法两国早就在动员上海的外商,要求外商们抢购华东政府所需的商品,哄抬物价,逼迫中国商人禁止向华东政府供货,从经济上来打击华东政府。
不过外商们对此并没有什么响应,商人们都是精明人,知道这是国内要将自己推到和华东政府对抗的第一线上,如果接受国内的要求,自己不仅会损失重大,还会遭到华东政府的报复,自然是没有人干。但现在不同了,如果外商们再不有所行动,等华东政府把上海商界整合好了,外商们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
于是有不少外商也开始响应领事的号招,协商组建联盟的有关事项,不过外商的谈判可不像军供联会这么轻松,外国商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由其是要求国内对自己在经济上打击华东政府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因此上海的商界气氛也日益的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