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忧

  已是初春时节,但京城的清晨还透露着寒意。

  丫环送来热水,吴山起床梳洗,吴夫人亦是跟着起床,岁月并没有在这四十岁出头的妇人留下多少痕迹,端庄而雅致。

  吴夫人帮着吴山穿上二品官袍,他突然悠悠一叹,眼睛透露着淡淡的忧虑,结果惹得吴夫人埋怨道:“现在你都官至礼部尚书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你懂什么!”吴山接过乌纱帽戴上,淡淡地怪责一句。

  “我不懂!我不懂!”吴夫人帮着他整理着官袍,但力道无形间加重了几分,显得是惹上了一点情绪。

  “我现在的位置看似无比风光,但其实是处于逆流之中!”吴山整理好乌纱帽,或是跟她解释亦或是提醒他自己。

  在六部中,虽然吏部管人、吏部管钱,但历来最接近入阁的是礼部尚书。像他的恩师夏言,如今的严嵩和徐阶,都是从礼部尚书到入阁。

  只是他虽然已经官至礼部尚书,而且拥有着年龄优势,但却看不到入阁的曙光。而如今,还有着随时被革职的危险。

  “按我说,你天天愁眉苦脸的,这官不做亦罢!跟着我爹爹那样,回乡做个富家翁,倒亦是自在!”吴夫人看着乌纱帽有些歪,帮着他扶正说道。

  吴山的脸上露出苦涩的笑容,其实他确实萌生过这个念头,但却不是他想舍下就真能舍下的。太祖时期多少官员被砍了头,结果还不是趋之若鹜?

  吴夫人看着他不说话,知道这话题不好继续说下去,便取来一条手帕,却是进行打趣地道:“你瞧瞧,咱女儿似乎是思春了,是不是该给他找户人家了?”

  “她还小吧?”吴山接过一张手帕,脱口而出道。

  “她已经不小了,我们先给她订一门亲事,过两年嫁过去,刚好合适!”吴夫人脸色温和,筹划着女儿的未来道。

  “这事迟些再说吧!”吴山缓缓地摇头,目光落在手帕的一行字上:“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眉头微微蹙起,竟不知道这诗出自何处。

  出门的时候,轿子已经备好。

  他钻进官轿中,便离开了槐树胡同,向着紫禁城西边的东江米巷而去。只是今天他的右眼皮老在动,给他一种不好的征兆。

  乡试舞弊大案仍然在发酵着,彻查的命令已经下达各省,王用宾亦在押送往京城的路上。严党的獠牙显露,似乎是要以此案做文章,恐怕又会迎来一场清洗。

  一念至此,他脸上亦是露出了苦笑。

  虽然他没有参加舞弊案,但谁知道会不会牵扯到他身上,毕竟王用宾跟他确实有些交情。哪怕最终没能将他泼黑,让他去填补南京礼部尚书的空缺,对他亦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在他长吁短叹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吵闹声,轿子亦是停了下来,他便问外面怎么回事。

  “老爷,一大帮士子在拦轿闹事呢!”跟在轿子外的管家急忙回禀道。

  吴山揪起了帘子,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外面的士子竟然聚集了上百人之多。由于前面的徐阁老停轿,他们后面这些下官亦纷纷停了轿子。

  由于隔得远,而徐阶的声音并不洪亮,故而听得不真切。

  但想必徐阶又是一副老好人形象,必定要为着士子上达天听云云。吴山正考虑要不要绕道过去时,前面却突然有了动静,那帮举人让开了道路,并将状子分配给他们后面这些官员。

  “老爷,这状子你恐怕得看一看!”管家让着轿子停着,将一份状子递了进来。

  吴山心里亦是好奇,当将这状子一瞧,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南京礼部尚书王用宾与礼部吴山串连,助盐商之子侄林晧然连夺两元!”

  这一大帮举人的矛头竟然直指到他的身上,让到他背脊当即冒起了一层冷汗。

  却不可小瞧这种传言,南北糊涂案从何而来,还不是因为士子闹腾得厉害,太祖为保大局而将刘三吾法办的吗?

  如今这些落榜举人若真被全部煽动起来,那他纵使有一百张嘴,怕亦不能说得清。

  何况,他已经看到这事后面,隐藏着严蒿或徐阶的身影。因为这些落榜举人不选其他人,偏偏选择了林晧然,这里却藏着一个大学问。

  “老爷,到了!”

  轿子已经放下,管家在外面轻声提醒道。

  吴山重重一叹,将状子揣到怀里,知道这次他恐怕得到南京礼部报道了。只是他将所有的担忧都压在心里头,揪开轿帘走了出去。

  京城六部衙门,除了刑部外,都坐落在这条东江米巷中。这条巷子自西往东走向,因漕运税务所和海关在此而得名,后被称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走进这个高大的衙门,他便露着一贯部堂大人的威严,通过二门,进入了礼部的办公区域。

  礼部的职责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负责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五礼;二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三是负责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他跟以往的礼部尚书一样,总揽全局,抓的是“礼、仪”。

  由于礼与治是整个儒家国度的基石和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大明唯一咨询律师的存在,拥有着极大的权柄。

  哪怕喜欢乾坤独断的嘉靖帝,在某些问题上,亦是得询问吴山这位精通一国礼法的礼部尚书,然后才敢下达旨意。

  礼部跟着其他六部一般,亦是拥有着诸多的下属机构,像国子监、庶常馆、宗人府及全国的学校机构等。

  正是这种种的因素,礼部比想象中要重要得多,故而礼部尚书屡屡能够入阁,甚至成为大明的首辅。

  只是在这一天里,吴山一直都心不在焉。哪怕关于即将举行的殿试筹备事项,他都打不起精神来,目光多次落到那份状子上面。

  “林晧然!”

  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且怎么看都跟他毫无关系,但实质却有着莫大的牵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