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明兵制(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卷第八百三十三章大明兵制处理完向西域移民的事宜后,朱由榔也没有闲着,而是第一时间将大明军制改革提上日程。


其实他一直就对现今的大明军制不太满意,只是之前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机会更改罢了。


等到北伐完成,天下已定总算是有机会好好的考虑一番大明军制该如何改革了。


明初立国的时候,太祖皇帝朱元璋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军队能够在绝对忠于皇帝情况下还拥有战斗力。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朱元璋还是想到了,那就是卫所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卫所制度就是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翻版。


两者同样都是军队世袭,而且农忙时节士兵都得下地干农活,说白了和农户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一旦起了战事,这些士兵都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动员集结,响应朝廷的号召赶赴前线。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做到了这点,朝廷的权威才能够树立,皇帝才能安枕无忧。


说白了,朱元璋觉得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很完美,几乎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朱元璋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就决定沿用或者说化用府兵制。


这可惜他只感受到了府兵制的形,却没有领悟到府兵制的魂。


换句话说,他认为军队就应该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这样他只要分给一些士兵们地,他们就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毕竟土地资源在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不可或缺的资源。


转念一想,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


可朱元璋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大明时期的人口已经远远不是隋唐时期可以比拟的了。


大明时期人口稠密,中原地区的人口更甚。


这种情况下,朝代初期还好,越往后走人口的压力就会越大,土地兼并的情况就会更加让人头疼。


换言之,土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给卫所士兵都分配了土地,也无法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


到后来,兼并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数卫所的军官手中,普通卫所士兵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连佃户都不如。


佃户好歹还只是给地主打工,并没有签订卖身契。而这些卫所士兵不断签订了卖身契,而且签订的还不只是自己的,而是子子孙孙的。


一代、五代、十代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这种绝望的感觉光是想一想就让人恐惧。


人都是有感情有诉求的,不可能被压榨了还无动于衷。


朱元璋把一切问题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这点。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他最大的失误。


当然,卫所制度也有他好的一面。


在朝代初期,它的战斗力肯定是要比募兵强的。


但等那些老兵都死了呢,等到更新换代了呢,即便他们的子孙仍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再往后走就不好说了吧。


毕竟穷的连马鞍都买不起了,还怎么可能继承家学呢。


要知道习武可是要耗费大量的钱财的。


大明的卫所士兵可无法做到隋唐府兵的家底。


这么一想许多事情就明白了。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那些昔日光荣无比的卫所兵活的竟然连乞丐都不如。


他们完全就是卫所军官的个人奴隶,呼来喝去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于是乎出现了逃籍的情况。


许多人宁愿逃走另谋出路也不愿意吊死在卫所原籍这棵树上。


逃走至少还有希望,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支撑大明军制的根本制度--卫所制彻底崩塌了。


等到了嘉靖时期,甚至几十个倭寇都敢到南直隶、浙江、福建沿海耀武扬威,更夸张的是一票卫所兵竟然不敢反击。


这让嘉靖皇帝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了。


于是乎便有了戚继光,便有了戚家军。


戚家军完全是戚继光征兵募兵组建的,换言之就是用募兵制代替卫所制。


虽然卫所军队仍然保留,但明眼人都知道只是一个摆设,大明今后的作战主力都是募兵了。


可以说时势如此,戚继光只是恰好出现在了那里罢了。


没有戚继光还会有其他人。


这也解释了为何九边各军镇相继都出现了类似的私兵。


这些私兵名义上是将领的家丁亲兵,实际上就是他们豢养的心腹军队。


毕竟动辄几千上万人,说是亲兵谁信啊。


但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如果边将如果不征集私兵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边关还是要守的,不然异族入侵岂不是门户大开。


大明的京师在北边,如果异族越过长城,将会直接对朝廷和皇室造成巨大的威胁。


这是无论哪个皇帝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他们尽可能的要求边将们想办法,变相助长了私兵泛滥的情况。


到了明末,这一情况尾大不掉,愈发棘手。


朝廷已经控制不住有些边将了,在那些地区实际上和藩镇割据也没有什么区别,那些边将就和节度使一样成了土皇帝,随意发号施令。


这直接导致朝廷权威的急剧下降。


到了崇祯末期,皇帝说话已经没人听了。


至于隆武帝甚至只是一个傀儡。


如果朱由榔没有穿越的话,结局也已经注定。


但他偏偏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就不能白白来一遭。


如果他还是不改变的话,或许这几十年还很繁盛,但再过百十来年,又会迅速的衰败下去。


这是朱由榔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所以必须要改变,而且是要从朱由榔的手里改变。


只是如何改起,从何改起呢?


朱由榔仔细想了想,募兵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募兵的权力要在朝廷手中。


譬如戚继光可以募集军队是嘉靖皇帝的旨意。那么李继光、刘继光就不能随意募兵,因为嘉靖皇帝没有授权。


那么朱由榔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搞一个类似的授权制度,限制将领们募兵的权力呢?


只要把这个权力抓在手中,似乎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