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3章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统治不了长城以北?

  陈炬奉旨前往朝鲜。

  李成梁回来了。去时领兵五千,回来时已经折损八百。

  加上之前哈达城之战时的伤员,早已经回到辽东,故而李成梁此时领回的兵力已经不到四千。

  但皇上交给他的任务完成了。

  女真族所有大小部落都达成和解与统一,愿意入籍大明。

  原来观望之中的,已经改变主意。

  而原来反对的,在实力面前,这时候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了。

  女真各部兵力的数量,李成梁也统计出来了,各部落加起来,算上建州这边的,差不多在八万左右。

  与辽东兵力大致相当。

  因为还没有统一编制,所以也就无法得到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

  李成梁回来时,朱翊镠带着王象乾等辽东一众官员迎接。

  尽管对踏平哈达部颇有微词,但朱翊镠对李成梁总体还是称赞的。

  李成梁在辽东“定海神针”的作用不可低估,没有他,这边指定更乱。

  为了减轻李成梁的压力,朱翊镠也没有刻意提及踏平哈达部的事。

  就像没有发生一样,对李成梁的工作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李成梁是个聪明人,知道皇上不喜杀戮,也就没有邀功请赏,只恳求优待抚恤这次牺牲、受伤的兵士。

  朱翊镠自然同意,这是必须的。

  在优待士兵这方面,李成梁的确慷慨,舍得花大本钱,堪称表率,不然他身边也不会聚集一大波衷心的将士。

  辽东铁骑就是靠这样养起来的。

  李成梁这一回来,便意味着女真族各部已经全部入籍大明,不再只是依附大明,接下来就是如何改造与镇守。

  而如何改造与镇守,相比较拿下女真族各部,无疑要难得多了。

  将他们纳入大明后,必须保证他们比原来发展更充分日子过得更好,否则将来同样会有跳出来反抗的。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汉人开创的王朝几乎都统治不了长城以北的地区。

  但是,像元、清两个朝代,可以说他们是征服型王朝却可以做到。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汉人开创的王朝实力不够强吗?还是因为长城以北路途遥远,不在中原版图范围之内所以难以管制?

  又或是中原历朝历代的王朝压根儿就不想要那一大片苦寒之地呢?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但相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应该是主要的,第一文化,第二经济。

  中原汉家王朝与北方征服型王朝的文化不同,这也是区别于汉人与其他族人最重要的标尺之一。

  何为汉人?

  “汉人“的定义是什么?

  在古代的中国,“汉人”这个概念并不是在先秦的时候就有,而是到了汉朝的时候才出现的。

  那么汉人是通过什么来区分定义的呢?主要还是“文化”。

  汉人是根据文化来定义的,比如长期具有统治意义的“儒家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控制统治一个地方,首先必须从文化下手。

  比方说两个人接受的文化不同,会导致生活方式与理念都不相同,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放大到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区域也是一样适用,必须求同存异。

  而是否能够做到求同存异,通常又取决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经济上必须保证基本平衡,能平均就更好了。

  当然平均不现实。

  古代的中原是以农耕为主,跨越长城后,完全依靠农耕是很难生存的,所以这时候就必须选择游牧业。

  长城的作用实际上还是区分两种文明,即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从文化上看的话,生活方式被游牧化的人,也就不再是汉人了。

  所以,如果汉人王朝想同时统治长城南北,就等于是要统治两种文明,但这样的难度系数是非常大的。

  也许,姑且说也许,汉人王朝有能力派兵远赴边外,但要想统治的话,就必须得在此地驻军,而想要驻军就必须有足够的粮草供给。

  然而,想要从中原将粮草运到这边外的话,恐怕还没送到,就被运送的人吃完,又或是被人抢完了。

  这样,理论只能选择就地取材,但驻军一旦开始游牧生活的话,那么汉人的军队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中原王朝扫荡漠北之后,只能选择撤军,再回到长城以南。

  如此一来,中原王朝出兵漠北也不过是为草原上其他游牧民族扫清崛起的障碍而已,想要统治何其之难!

  但其实,总结起来,所有的问题都逃不过一个经济,中原王朝之所以对长城以北放松治理,主要还是经济上耗不起。无法为中原王朝带来利益,反而还要倒贴,得不偿失。

  对于异族游牧王朝而言,他们可以奴役汉家以供给其龙兴之地,但汉家王朝肯定不愿意这样做。

  所以,说好听点,元、清是统治了北方草原,但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征汉族重税以养北方游牧。

  这也是为什么元、清两朝可以统治北方,他们是自己人,当然各项政策都偏向于北方,实际上是以中原养北方。

  但若中原王朝掌权,肯定不会这么做,宁愿直接放弃。毕竟没有那么多资源,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

  不像现在工业化之后才能养活这么多人,而不必担心日子不好过了。

  所以,说到底重点还是经济,经济好了,可以做到求同存异,吸收接受不同的文化;但假若日子没法儿过了,那即便文化一样,也是白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很有道理的,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带领他们一道发财致富,才是维持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

  所以,自此之后,女真族人居住的这一大片土地,重点是要发展经济。

  朱翊镠想着,除了国家政策的适当倾斜,也需要调度各方面的人才来。

  人才任何时候还是第一生产力。

  而东北这边如何吸引人才呢?

  除了“责任与担当”,这个高大上的理由,恐怕就只有钱最好使了。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