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辽东军演之骑兵

  为什么对待俞大猷明明超前的现代化军事思维如此谨慎呢?

  这是因为大明王朝本质上是由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大集体,礼仪与道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法律。

  所以俞大猷的现代化军事计划与思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相比较之下,戚继光与李成梁就现实得多了,他们没有去触动大明王朝的体制问题,而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他们职责范围以内且力所能及的事儿。

  他们没有要求朝廷为他们提供专职的后勤人员,他们部队中的装备和武器也没有让国家统一提供,而是来源于各府县的分散供应,像李成梁更是自己花钱招募家丁式的士兵作战。

  这些在俞大猷看来无疑是陈旧、落后、需要改变的。

  然而,在戚继光与李成梁看来,却是现实可行的。

  再比如,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计划中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的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给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看,俞大猷不愧为大军事家,思想多么先进,这不就是“裁军”吗?

  要知道这个思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我们邓爷爷手上才真正意义上实现。

  戚继光与李成梁并不是不赞同,而是针对实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现有国情下还不能用质量代替数量。

  因为大明王朝的军队必须是一支“全能”的军队,经常性的任务并不是应付外部的侵略,而是面对内部的叛乱,也就是镇压内地农民与边区少数民族。

  全国各地区间的灾害频仍、农民的流离失所、官吏的苛刻暴虐等等……都有可能迫使暴动随时发生。

  而幅员广阔的大明,很难预料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所以这任务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能完成的,因而军队的数量必须要多。

  这是戚继光、李成梁两个人与俞大猷认知不同,以至于实践上有所不同。

  如果俞大猷还活着,让他来观摩辽东的这场军演,十有八九不太满意。

  当然这也只是朱翊镠的假设。

  ……

  步兵操练完毕,便是骑兵了。

  除了留守的哨兵,所有人从东单堡迅速转移到马根单堡。

  无论是朱翊镠,还是蒙古族、女真族的代表,显然对骑兵期待更高。

  毕竟李氏一门擅长骑兵突袭战。

  辽东铁骑,是李成梁父子麾下的精锐部队,而其中最精锐的部队又属李家的家丁骑兵队。

  家丁式的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多由辽东游侠组成。

  但据朱翊镠了解,辽东铁骑并不喜欢用时下较为流行的鸟铳,而多使用三眼铳,这大概与北方人性子急躁有关。

  因为鸟铳装填繁琐,又不能近身作战,戚继光的火枪兵都配备了七尺来长的野太刀,靠野太刀冲锋肉搏的。

  辽东铁骑不喜欢使用鸟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鸟铳对厚重的盔甲几乎没有太大的威慑力,打穿不透。

  从明代辽东铁骑的作战记录看,也能看出大部分只配备了弓箭和腰刀。

  而操纵大炮、神机箭、佛朗机、鸟铳等武器都是征调的南军炮手。

  李成梁镇守辽东之时,大明军备已经荒废好多年了,战斗力低下,针对虏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乃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招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军声始振。”

  正因为建立了一支由家丁式士兵组成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军队,一改辽东旧军队的面貌,战斗力极强。

  李成梁父子也是依靠这支家丁队伍御虏防夷,建功立业于辽东边疆。

  按照预定的计划,朱翊镠与戚继光等人抵达马根单堡时,李平胡与李如松率领的铁骑还没有出现。

  因为他们演习的是长途奔袭战,所以两支军队要在预定的时间内,成功对马根单堡进行合围。

  正当所有人翘首以盼时,忽然听到马蹄声隐隐传来,由远及近,咄嗟之间便听到隆隆作响。

  辽东铁骑演习开始了。李平胡由北而来,李如松由南而来。

  这次演习,根据李成梁的计划,具体战术进攻包括奇袭、偷袭、突袭、奔袭等“捣巢”战术,以及几种战术的复合使用。至于到底使用哪种战术,由指挥官李平胡、李如松因地制宜自己决策。

  比起步兵演习,气吞山河奔逸绝尘的骑兵演习无疑更加让人激动。

  无论哪一种战术,纵横捭阖,都充分展现了李成梁“进攻型”将领的风范。

  冲锋陷阵时,辽东骑兵通常列为横阵,发弓矢以冲击敌兵,倘若敌军阵营依然不动,缓缓退之,再冲。这样十数次冲击之后,坚阵无有不溃。

  每一种战术的演习中,无论是李成梁的义子李平胡,还是长子李如松,都是亲自带头冲锋。

  这也体现了辽东骑兵之所以能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力克蒙古、女真族的铁骑劲旅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氏一门向来都是亲自带头冲锋的,所以手下人不敢不玩命。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这都是难能可贵之处。

  看得蒙古族、女真族前来观摩的代表心下凉了半截,纷纷与自己部落的劲旅相比较,感觉相差甚远。

  在观摩的各部落代表中,曾经几乎都领教过辽东铁骑,在李成梁手下吃过亏,包括此刻正在认真观摩学习的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俩。

  而像尼堪外兰虽然自始至终都与大明保持着友好关系,没有与大明动刀动枪干活,但也曾经也亲眼目睹过。

  两大部落代表,恐怕只有哱承恩他们是第一次见过辽东铁骑。

  朱八戒全程兴奋,更是坚定了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随军战斗一次。

  王象乾也是第一次观摩如此大规模的军演,作为新上任的辽东巡抚,心想难怪都说李成梁是辽东的定海神针,难怪在辽东李成梁能够一手遮天,难怪蒙古与女真见了李成梁害怕……

  同时也感觉自己接下来在辽东更是任重道远。因为按朱翊镠的计划,必须逐渐争取与李成梁在辽东平分秋色,这样或许才能遏制李成梁逐渐养成的糜化与暮气——

  而这一点李成梁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毕竟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习惯很难自己发现并改正。

  必须承认,舍得花钱也是李成梁对待辽东铁骑的一个特色,像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都富有,拥有自己的城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固然没错,然而以李成梁为首的这些人,有钱富裕之后也变得“暮气难振”了。

  而这正是朱翊镠担心的问题,王象乾心知肚明,要扭转这种局面,何其之难?如果不是因为有皇上坐镇辽东,他想都不敢想。

  也难怪辽东历任巡抚尽管名义上管着李成梁,但其实在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官期间都只能附属于他。

  好在王象乾清醒地认识到,军事上李成梁将依然“一手遮天”下去,而要与他平分秋色,也只能在经济、政治等其它领域努力,以起到制衡他的作用。

  尽管辽东铁骑演习振奋人心,但在朱翊镠眼中,依然属于传统古老的,称不上现代化的战术。

  而无论是哪一兵种,向现代化兵器与战术靠拢才是大势所趋,否则会与西方列强逐渐拉开距离。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