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赵括准备迁都(1/4)

赵括的总体政治制度设计,主要是参照了历史上各个朝代,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之后,融合起来的一个设计。

首先,以丞相为首的文官应该成为主流,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为什么文官成为主流?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文官对赵括这个王权的威胁很小。

华夏的历史朝代上,文官掌权的王朝主要是宋朝和明朝,在这两个朝代,基本上很少出现权臣能够侵占王权的情况,唯一一个权臣应该就是张居正了。

这是因为文官就算掌权,但是他手里没有兵,没兵就不能造反,也就威胁不到王权。

但是武将掌权的朝代,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就比如东汉末期,也就是俗称的“三国时代”就是其中的典型,各种掌控军队的武将自立,汉朝皇帝名存实亡。

唐朝也是一样,各种掌控军权的节度使藩镇,最终灭亡唐朝的也是其中的一个节度使朱温。

文官掌权,文官治理平时的军务,武将只负责领兵打仗,打完仗之后就和军队再无关系,这就是宋明两朝被证实过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现代社会常用的办法,后世的米帝也是这样的。

其次,赵括采取的是丞相制度,但是丞相制度其实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碰到一个很强势的丞相,他可能会直接把大王给架空掉。

赵括当然是不可能被架空的,但是后世赵括的子孙后代会不会被架空?

这谁都说不好。

所以,赵括直接把丞相的权力分成三份,正丞相、左丞相、右丞相。

其中正丞相是最大的,总领文武百官,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丞相。

左右丞相作为正丞相的辅佐,同时这两个人分别领有司寇、太尉这两个关键的职位,这样的话左右丞相也拥有着很强大的权力,虽然两人都是副职,但是加起来足以制衡正丞相了。

接下来这些什么外交部、情报部、内政部,都属于是现代化国家常有的部门,自然也就不必赘述了。

至于更下面的郡县制度,赵括就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改动。

郡县制度其实一直到现在的变化都不大,只不过是由于现代化的人口更多,所以增设了更多的官职,并且对一些部门进行了更加的细分,以汉国现在的人口规模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新框架已经是完全被树立起来了。

对于赵国而言,这是一次看起来似乎只是换一个国家和官员名字,但实际上却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改变。

也有一些忠于赵国的官员对此十分激烈的反对,甚至上奏章直接弹劾赵括,声称赵括是赵国的叛徒。

对于这些家伙,赵括也是直接无视,解除了对方的官职,然后让他们回家凉快去。

毛遂对于这件事情其实有着不同的想法:“大王,为何不直接把他们杀掉算了?

若是大王担心承担责任的话,那么臣可以让这些人死得悄无声息,绝对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到我们头上。”

赵括闻言,不由失笑:“不,就让他们活着吧。

他们觉得,赵国是一个更好的国家,寡人并不需要一定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们可以继续的批评寡人的汉国,但是寡人也会让所有的汉国子民知道,以后的汉国将会比之前的赵国更好,更强!子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谁还会怀念汉国,谁还会听从他们的话呢?

如果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还想要继续批评汉国,继续批评寡人的话,不需要寡人亲自出手,汉国的子民们自然就会教他们做人了。”

赵括的意思很简单,你们不是一直说赵国好,汉国不行吗?

那寡人就留着你们,让你们亲眼见证汉国越来越强大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tip:检测到该章节可能存在不全的情况 如不全 请切换书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