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帝正文卷第674章:帝辛再召四大诸侯不多时,鲁雄及殷破败、晁田匆匆前来见驾。
“末将叩见大王。”众将行礼。
礼毕,起身,立于大殿之上,等候帝辛的吩咐。
帝辛看着这几员大将,当然他们在凡人将领中还是不错,但在封神开启后,他们就没有任何光彩。
不过这并不能彻底的否定他们,他们总体还是不错的。
“冀州候苏护反商,题诗午门,甚辱朝纲,情殊可恨,法纪难容。卿等统人马二十万为先锋;朕亲率六师,以声其罪。此次定要将冀州苏氏一脉彻底端掉。”帝辛此刻彻底的怒了,整个人浑身上下都释放着无尽的杀气。
帝辛现在就是要在众将面前展现出他的愤怒,让他们都能够亲身感受到。
鲁雄此刻乍闻此事,当即骇然。
鲁雄乃亚相比干一系,深受比干器重,他曾被事先告知过苏护一事。
“苏护乃是亚相一派系,原本觉得今日或能得到大王赏识,可为何会变成这般?究竟是何事触忤天子,若大王御驾亲征,那冀州休矣!”鲁雄内心不由暗自揣度,他很清楚帝辛的手段,帝辛连东夷九族都能够镇压,更何况是小小的冀州。
若是帝辛统率大军亲自镇压冀州,凭苏护的手段根本不是其对手,到时候一旦兵临城下,冀州将不战而亡,且苏护一门上下将永无再生之日。
鲁雄念及此事,他知道必须要阻止帝辛御驾亲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鲁雄当即跪倒在地,为苏护俯伏奏道。“启禀大王,苏护不识好歹,得罪于大王,何劳御驾亲征。”
“现如今四大镇诸侯俱在都城朝歌,正在显庆殿置酒,尚未归国,大王自可点一二路征伐,以擒苏护,明正其罪,自不失挞伐之威。何必圣驾远事其地。况且闻太师率军征讨北海七十二路诸侯未归,镇国武成王率领大军镇压南蛮六国未归,若是大王再御驾亲征,国库难当,且朝歌城没了大王坐镇,若被宵小之辈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还望大王三思啊。”鲁雄不愧是鲁雄,当真是老谋深算,与亚相比干久了,就连算计都是这般的心思缜密。
殷破败、晁田等将对视一眼,亦都忙单膝跪倒在地,向帝辛请命。“大王,末将等附议。”
帝辛看着殿中的众将,嘴角浮起一丝笑意,他原本就没打算去御驾亲征,而御驾亲征仅仅是他的一个噱头,至于其他的根本都是无所谓的。
帝辛不由微微点点头,怒火好似这一刻也减弱了些许,同时那周身释放出来的杀人的气势也略有减弱。
“四侯之内,谁可征伐?”帝辛深吸口气,目光扫向大殿中的众将问道。
此刻,殷破败当即出班抱拳提议道。“冀州既然是北伯侯崇侯虎的属下,大王自可命崇候率军征伐。”
帝辛没有说话,他就那般看向鲁雄等,等待他们开口。
鲁雄思虑一会儿,他很清楚崇候虎是什么货色,若是有崇候虎出兵征讨,那凭着崇候虎那肆无忌惮的性子,到时候北地将民不聊生,且或许苏护也凶多吉少。
“绝对不能让崇候虎亲自率领大军攻城,否则冀州休矣。”鲁雄暗自嘀咕盘盘算着。
鲁雄很清楚这些,且有着足够的纠结。
“且崇侯虎乃贪鄙暴横之夫,提兵远征,所经地方,必遭残害,黎庶何以得安。现有西伯侯姬昌,仁德四布,信义素着。何不保举此人,庶几两全。”
“而且西伯侯姬昌与亚相比干向来交往甚密,他们对苏护亦是推崇有加,若是推举西伯侯姬昌,或可有姬昌出手自可救苏护于水火之中。”
鲁雄此刻内心开始盘算着,最后他敲定了西伯侯姬昌。
毕竟此事牵扯甚大,有西伯侯姬昌出手,或许还可以罩住此事,其他诸侯恐怕都无能为力。
“启禀大王,末将以为北伯侯崇候虎虽镇北地,恩信尚未孚于人,且北地现在战乱四起,太师正率领与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厮杀,原本此乃崇候虎之过,若是此次再有崇候虎率军征讨,恐此行未能伸朝廷威德;不如西伯姬昌,仁义素闻,陛下若假以节钺,自不劳矢石,可擒苏护,以正其罪。”鲁雄说的正气凛然,那架势给人一种极端的造势。
若非帝辛掌心中的信仰金钱上显示出鲁雄的忠诚度仅仅才五颗星,他还真信了他的鬼话。
五颗星的忠诚度,帝辛对鲁雄也彻底的放弃了。
他暂且不会杀他,但是鲁雄基本上也没有活路可言了。他鲁雄非亚相比干和西伯侯姬昌之流,帝辛可以暂且容忍亚相和西伯侯,但是鲁雄……
帝辛想要杀他随便找个理由即可!
在帝辛看来,鲁雄在封神世界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人物,生死都不会影响封神的进程。
帝辛点点头,算是认同了鲁雄的提议。
帝辛随即开口道。“速召见四大诸侯、费仲、尤诨、亚相比干来龙德殿议事。”
“是。”内侍官闻言当即速速离开龙德殿,前往显庆殿。
不多时,亚相比干、四大诸侯以及中大夫费中、尤诨出现在龙德殿,齐齐叩拜行礼起身。
帝辛让费仲将苏护题诗午门之事说与他们听。
费仲当即添油加醋的将苏护反了朝歌,并与午门题诗一事详尽的道与众人。
其间还不忘表达了他对苏护的愤恨之意,以及苏护的不识好歹。
“孤闻冠履之分维严,事使之道无两,故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返命;乃所以隆尊卑,崇任使也。兹不道苏护,狂悖无礼,立殿忤君,纪纲已失,被赦归国,不思自新,辄敢写诗午门,安心叛主,罪在不赦。东南西北四候,汝等谁愿替孤出征,执掌征伐,往惩其忤,罪有攸归。”帝辛此刻就那般打量着四大诸侯,目光透着一丝冷冽,就那般开口问道。
帝辛就是想要看看,四大诸侯此时到底是何态度,尤其是西伯侯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