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玩明白了东西两汉还有汉末三国的官职制度,然后再看一看蜀汉那出了名的派系纠缠。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真的理解汉末三国里面的那些人。
以及那些人是真的受到了重用。
在刘备的体系之中,除了刘关张之外,最受争议的应该就是赵云,诸葛孔明两个人了。
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于他们两个人从奉为神明到解除了部分正史和部分营销号一度敬仰破裂。
感觉他们似乎啥都不是。
然后很多人陷入了两个极端。
比如诸葛亮,对他的赞誉从来没有停下来过,但如今对于他的批判,同样没有停下来过。
从他的起点开始,他的所有,他的计策,他的算计,他的谋划,仿佛全都成了错误。
当然,这么说倒也不能是多么的过分,因为他真的没有完成一统天下,因为他真的失败了。
但,我们敬重的就只是他的品格,换而言之。
在唐初设定武庙的时候,真的就只是因为他的卤城之战,他的北伐压制?
不,如果仅仅是如此,他不会是武庙巅峰的那几个人之一。
如果要说诸葛亮,那么他的《隆中对》自然是无法避免,毕竟被称之为神作的计谋,如今在我们看来似乎又开始了漏洞百出。
那么这个初出茅庐的书生,是不是当真在最开始就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件事情,隆中对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拿下荆州,拿下益州,然后两地同时用兵攻打曹氏,恢复大汉江山?
是,但也不是!
很多人都站在上帝角度无批判隆中对,说它每一步都有问题,说他没有考虑到江东的威胁,说隆中对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切实际。
甚至还有人说关羽的骄傲自大,大意失荆州毁了隆中对。
乃至于还有人说,法正的益州为主毁掉了隆中对。
更有甚者将蜀汉的灭亡也怪罪到了隆中对的头上,说这个战略从一开始就有问题。
如果一个人说那么这可能是他不懂历史,如果是一百个人说那可能是他们对历史一知半解。
可这么多人都对隆中对抱有各种的疑惑和不解,那么是不是隆中对真的有问题。
是不是蜀汉的那些人都觉得隆中对不是一个靠谱的计策。
那么如果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一个提出来了一个不被认可的计策,最后竟然还做到了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臣子权利的巅峰。
难不成蜀汉就真的是没人可用了?
说这话,恐怕就算是不认可隆中对,不认可诸葛孔明的那群人,他也不会同意吧。
可如果是诸葛孔明没问题,那是谁的问题?
刘备?关羽?法正?
似乎都不太对劲儿,所以我们是不是....换一个思维模式,从新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还是那个问题,隆中对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亦或者说,刘备是不是在得到了隆中对之后,就按照隆中对的计策,调整好了自己的战略,从而将两者的路线,合二为一?
如果我说,刘备走的路,和诸葛亮提出来的隆中对所要走的路,是并不一样的两条路。
你们会不会感觉很是惊讶?
当然会很惊讶吧,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恐怕所有人都觉得,隆中对改变了刘备,所以刘备之后的道路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条路。
最后出现了这么大的纰漏,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是他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出现了问题。
没有将自己的敌人算计清楚,没有能够做到算无遗策,后面有不知道变通,所以才造就了蜀汉集团的重大悲剧。
这么说,是不是感觉没问题?
你看,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出言隆中对,曹孟德南下入荆州,刘玄德携民要渡江,赵子龙护住小阿斗,然后.....
大家想到的是不是这个顺序?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因为最近这些年啊,的确是有很多的营销号在翻案,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三国演义之中,诸葛孔明的那些计谋和算计,还有他的战绩。
其实都是刘备的。
比如那火烧博望坡....
当然,我并不是要说火烧博望坡这件事情是诸葛亮的功劳啊,而是要说的是,这件事情我们有两个最大的错觉!
第一,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我们的认知里面,火烧博望坡是夏侯惇主动进攻的。
或者说是,曹孟德准备进攻荆州,让夏侯惇打得一个前站,而后面就是紧跟着火烧樊城以及携民渡江了。
第二,营销号也不知道是为了证明诸葛亮没有带兵能力,亦或者是为了证明刘备其实很能打。
所以他直接将火烧博望坡这一次大战扔到了刘备身上,甚至可以说,那个时候诸葛孔明压根就还没有出山。
这里面当然是没有了,而且对于火烧博望坡这件事情,他是丝毫不说前因后果,也不说火烧博望坡是怎么出现的。
当这两种思维碰撞在了一起之后,这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就好像成为了,曹孟德要拿下荆州,夏侯惇成为先锋,刘备火烧博望坡,诸葛孔明豪放隆中对,然后大军一到,逃跑啦!
但实际情况呢?
里面有一个很小的错漏,那就是火烧博望和曹孟德进攻中间差着很大的时间。
这也是隆中对,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地方,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