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伏击魏军 日月重开

诸葛亮为何不在大营内呢?

原来是因为在不久前诸葛亮终于决定对郝昭下手了。

之前诸葛亮为了将郝昭诱出陈仓城,故意让杨仪散布曹真被糜旸率军围困在五丈原的消息。

为了能成功诱出郝昭,诸葛亮还让杨仪命人将这假消息誊写多份绑缚在箭头上,然后命军中的大力士射入了陈仓城中。

在诸葛亮的举措之下,没有用多久的时间,整座陈仓城内的魏将几乎都知道曹真“陷入死局”的情况。

而当这个消息在陈仓城内传开后,立即就对陈仓城的军心造成了一次剧烈的打击。

虽说自梁州之败后,曹真在关中的威望早已经没以往那么强大。

可曹真眼下毕竟还是曹魏在关中的大都督,他的安危任何一位魏将都不可能坐视不理。

一旦他出了事,那就基本代表着关中的各路魏军将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中。

这样的情况,是任何一位魏将都不愿看到的。

对于郝昭来说自然也是如此。

特别是曹真对郝昭还有知遇之恩,从私人感情这一方面来说,郝昭更加不可能坐视曹真陷入险境而不顾。

只是对于是否要出兵,郝昭心中还是有疑虑的。

郝昭到底是个知兵的将领,以他的韬略当然会怀疑,这会不会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

毕竟由于之前几次突围都未能成功,导致郝昭与外界的联系基本处于断绝的状态。

也就是说曹真被汉军围困在五丈原,当下只是汉军单方面传播的消息。

己方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情报佐证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郝昭会有所怀疑是很正常的。

可就在郝昭犹疑不决的时候,身为副将的贾嗣说的话却让郝昭打消了最后的顾虑。

“以当下时局而言,消息是否为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军是否会因为这消息采取行动。

将军,莫忘敌军只有数千呀!”

贾嗣的话听起来虽然有些绕口,但郝昭却明白他话语中的深意。

曹真是曹丕亲自任命的代他亲征的关中大都督,论从身份地位来讲的话,曹真在关中俨然可被视为曹丕。

也就是说救援曹真的举动,本质上可等同为“勤王”的举动。

而一旦将救援行动上升到这个层面,郝昭能不救吗?

纵使这个消息是假的,但郝昭因此被汉军诱出陈仓城,事后不会有人说郝昭做的不对。

可要是一旦这个消息是真的,郝昭却始终按兵不动,坐观曹真被汉军戕害,那就算郝昭最后守住了陈仓城,那得到的也是死罪。

而促使郝昭不得不救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贾嗣所讲的陈仓城外的汉军兵力只有数千,可郝昭手中却有精兵上万。

若是围困陈仓城的是汉军主力,郝昭高低事后还能找个借口,说是汉军势大他突围不出去。

但以陈仓城内外真实的兵力对比来说,魏军明明是占优的一方。

那么郝昭要是迟迟一直不采取突围行动,事后肯定会被人怀疑。

当然郝昭之前在得知汉军主力都离开后,的确采取了率军突击汉军主力后路的行动。

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一次他都被诸葛亮率军打回城内,并因此折损了不少兵马。

这是陈仓诸位魏将都知道的事,但这样的事说出去会有人相信吗?

以两倍以上的兵力突围,还能被打的龟缩回城内。

要是糜旸统兵那尚且有理解的可能,但现在统兵的是“擅长内政”的诸葛亮呀!

虽说诸葛亮之前取得过平叛南中的大捷,可由于距离的问题,许多世人不清楚那场大捷的许多内幕。

所以世人大多数对诸葛亮的印象还处于:“尤善内政,稍善平乱”的状态中。

在这种印象下,谁会相信陈仓魏军这一段时日以来被诸葛亮蹂躏的事实?

相比于这“不切实际”的可能,恐怕世人更相信郝昭是在拥兵自重,观望成败罢了。

贾嗣要提醒郝昭的,也恰恰是这一点。

在贾嗣的提醒之下,郝昭最后只能不顾心中的疑虑,决定率军出城前往五丈原救援曹真。

而既然最后打算要救援曹真,那么郝昭的行军速度自然是不会有所拖延。

可这恰恰就中了诸葛亮的伏兵之计。

在陈仓城与五丈原之间的一座山谷之中,上万魏军自进入其中之后,就遭遇了数千汉军的伏击。

数千以逸待劳的汉军,先是在两侧的高山上推下巨石挡住山谷的进出口,成功将上万魏军都堵住了山谷之中。

然后居高临下的汉军,又开始施放箭矢对猝不及防,阵型散乱的魏军造成了大量杀伤。

在完成这两个步骤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的诸葛亮,派出使者下往山谷内企图劝降郝昭。

近万魏军被困在狭窄的山谷中,本质上已经是瓮中之鳖。

诸葛亮要想将他们尽数歼灭于此,也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释放火矢就好。

但诸葛亮觉得局势已然发展到这一步,没必要对近万魏军赶尽杀绝。

能劝降自然是最好的。

况且若能劝降郝昭,那么也有利于来日汉军拿下陈仓——郝昭还是有留下一些魏军守城的。

为了能一次劝降成功,诸葛亮特地派出了郝昭的同乡人靳详。

只是在靳详见到郝昭之后还未说出一句劝降之语时,知道靳详来意的郝昭就语气生硬地对靳详言道:

“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