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江东柱石 三气吕蒙

在孙权的传召下,被孙权委任负责永安防务的陆逊,不久后就一身戎装来到了县府中。

陆逊在到来后,他当即对着孙权一拜,口中言道:“臣拜见至尊。”

还处在惊魂未定中的孙权见陆逊来了,他的内心中涌现出一股安定感。

那夜,正是在陆逊的护卫下,他才逃过一劫的。

若无陆逊,便没有今日的他。

当初他与陆逊划木筏逃离公安后,他本来想立即回到建业。

但是陆逊建议他先不要回建业,而是北上来到江夏郡中。

陆逊有此建议,是担心糜旸会趁着大胜之后,趁机攻打江夏。

江夏,乃是荆扬二州枢纽,若江夏一丢,从此江东门户大开,对江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孙权尽管数次令江东招致大败,但执掌江东近二十年的他,在江东中还是很有威望的。

有孙权在江夏,足以初步稳定江夏的人心。

而且相比与建业,江夏郡离公安更近。

等孙权在江夏的消息慢慢传出,那些公安一战中四处逃散的吴军溃兵,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自然会陆续回到江夏郡与孙权汇合。

后来的情势发展,果然不出陆逊所料。

在孙权来到江夏后,虽说江夏中的吴军听说了己方公安大败的消息,引发了巨大的骚乱。

但因为孙权在此,所以这些巨大的骚乱,并没有引发兵变或者大面积的士吏逃亡事件。

而且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陆逊将孙权的消息四处传播之下,之前四散在公安周围的吴军士卒及将校,纷纷想方设法来到永安城中与孙权汇合。

其中以全琮与朱桓两部兵马最多。

江东的私兵制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有一点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只要一军的主将不死去,那么他麾下的私兵,只要不是被俘虏,哪怕是四散逃逸了,最后亦会想方设法与他们的主将汇合。

对于吴军来说,他们的主将不仅是他们的上司,亦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在多日的招揽四散逃兵之下,永安城中的吴军不算原来守军,就已经将近一万之众。

而且陆逊还建议孙权,调派原来吕蒙安排在驻守庐江的部分战兵,来到永安城中守卫。

在连番增强永安城中的兵力之下,现今城中的兵力已经接近两万。

只是永安城中的大部分士卒,全都因为公安之战而军心颓废。

在此情况下,孙权因为陆逊的护驾之功,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华亭侯,代替他负责永安城中的防务。

在陆逊操持军务,整备城防之下,吴军的军心正在逐渐趋于稳定。

这一件件往好的方面发展的事,都落在孙权眼中,因此他对陆逊的器重越来越深。

如果他当初执意逃回建业,那么现在江夏可能已经不保了。

孙权赶紧起身来到陆逊身前,将其扶起,口中流露温和的笑意言道:“伯言近来辛苦了。”

听到孙权这句话的陆逊,脸上并无自矜之色,他平静地对着孙权答道:“为至尊分忧,何谈辛苦。”

孙权接着问起陆逊,近来在天下间传的沸沸扬扬的一件事。

“今汉、魏二军在汉水交换人口,似有停战之约。”

“若刘备等魏王退兵之后,起大军攻打江夏,我军该如何应对?”

面对孙权的这个担忧,陆逊脸上浮现思索之色。

陆逊在思索之后回答孙权道:“刘备自称汉王,而曹操汉贼耳。”

“刘备自起兵之日起便以匡扶汉室,诛除曹贼为号,而曹操亦将刘备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二人势同水火。”

“今二人有停战之议,非二人意欲联和,乃是形势所逼也。”

“汉魏两军对峙汉水两岸数月,此势必不能久。”

“自去年以来,刘备与曹操连番大战,粮草、人力已经损耗颇重。

若彼等继续于汉水对峙,汉、魏国力必大大受损。”

“今春耕将近,为了今年的粮食收成,两家若不能速胜,亦只能无奈罢兵。”

“而就算两家罢兵,以曹操之诡诈,刘备亦不会掉以轻心,必派重兵防备汉水南岸。”

“荆州水军,势必不会抽离汉水前线。”

“永安城坚,且又依水而建,刘备缺少水军,攻城不易。”

“况自从至尊来到永安城中后,江夏郡内虽一开始人心浮动,但终究渐渐趋于稳定。”

“而且现永安城中兵力不少,北方又有曹操这等强敌在。

刘备粮草不足,出兵少,则永安不易下,出兵多,则汉水防线空虚,所以刘备是不会贸然出兵东征的。”

类似的问题,不知道近来孙权问过陆逊多少次了。

之前孙权问的是糜旸会不会为了扩大战果攻打江夏,等刘备到了以后,孙权问的则是刘备会不会。

听到陆逊这么说之后,刚做完一场噩梦的孙权内心中方才安定了一些。

孙权看着眼前这个他以前并不太过重视的侄女婿,他越来越觉得陆逊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不仅为人沉稳镇定,并且对时势的了解有着很独到的见识。

有此贤臣,天不亡江东呀!

孙权在听完陆逊的分析之后,他令陆逊坐下,而后他亦来到主座上坐下,与陆逊继续商讨当前局势。

就在孙权与陆逊君臣二人奏对之时,府外有士卒来报,说是虞翻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孙权大惊失色,他脱口而出道:“噫!蒙死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