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三章 第二次津浦路战役 第九节 布局敌后(二)

杨遇春要去敌后,作战科长就要重新确定人选,但这不是最要紧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说服蒋介石同意他撤退,但蒋介石的回电却迟迟未到,庄继华可以想象蒋介石现在正与白崇禧电报往来,白崇禧在这次战争中首次独立协调指挥如此庞大的战役,他肯定希望获得全胜,特别是在庄继华连胜两战之后,民间已经隐隐称之第一名将。

“再电武汉,委员长侍从室并转信阳白长官指挥部,日军企图已经十分明显,东线我军伤亡巨大,难以为继,现在撤退可以最大程度保存部队。”

但武汉蒋介石却始终保持沉默,白崇禧那里的回复却很快到来,白崇禧依然坚持,调二十军南下反攻,为了增强庄继华的信心,将七十四军划归五战区指挥,同时建议将七十四军用于南线永城战场。

龚楚将他拟定的撤退方案交给庄继华过目,庄继华看后思索会摇头说:“这不行。”

按照这个计划,李仙洲的九十二军和于学忠的五十一军将退往江苏,樊松甫、刘汝明和廖耀湘向西与卢汉和邓锡侯撤向豫东南,廖磊和李延年撤向湖北;东线张自忠和汤恩伯会同孙立人向丰县,砀山撤退;北线孙连仲指挥所部撤向菏泽,由菏泽进入河南,孙桐煊和杜聿明经单县撤向商丘,徐祖贻负责率领四十九集团军和第一第七十八两军向河南撤退。

“这样单纯的撤退等于将广阔的敌后让给日本人了,必须在敌后留下部分部队。”庄继华说着拿起笔在文件上勾画:“九十二军撤向江苏不错,廖磊的二十一集团军必须留下不少于一个师在定远附近的山区打游击,第二军李延年部向合肥撤退,二十一集团军其余各部撤进大别山。于学忠一个军进入江苏不够,不能只看到苏北,还要看到山东,山东有沂蒙山、泰山、胶东,如此广阔的区域,不能就这样留给别人。让刘汝明也过去,将来这两个师进入沂蒙山区。大别山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能让给别人,告诉廖磊要做长期坚守的打算,把它建成我们在敌后的堡垒。”

华北放弃后,GCD趁机占领了华北敌后广阔区域,蒋介石鉴于此,在这次大战开始前就有命令,一旦不得不撤退,必须在敌后留下足够的部队,再不能像华北那样,撤走就行。

“华北的情况证明,平原也是可以坚持的,微山湖、独山湖,南阳湖也是打游击的好地方,你是游击战专家,这一带容纳一个旅应该没问题吧。”庄继华用手在枣庄、济宁,沛县画了一个大圈,把鲁西的三个湖泊及其周边地区全部包围进去。

龚楚在心里暗自苦笑,这个司令官真敢想哑,平原上的游击战凶险异常,国民党与GCD最大的不同就在基层组织性和政策上,GCD能在敌后生存下来,国民党就不一定能行,但这个话不能说。

“不行。”庄继华比较好说话,龚楚决定还是不要辜负专家的称誉:“这个区域虽然大,但这个区域是交通要道,日军驻防兵力必然雄厚,游击空间并不大,很难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顶破天可容纳一个团。”

说完之后他有些紧张的看着庄继华,庄继华沉默会点点头,承认龚楚的判断不错,可是派谁去呢?这里恐怕比沂蒙山要艰难百倍,庄继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你重新拟定个撤退方案,北线不用做多少改变,南线按照我刚才说的进行修改,然后组织推演,看看有什么问题。”

龚楚点头答应转身出去了。

蒋介石接到庄继华的电报后,立刻把何应钦蒋百里和陈诚叫来商议,蒋百里和陈诚坚决支持庄继华,认为长期抗战不在乎现在能否歼灭本间,我们已经沉重打击了本间,打击了羽田,打击了西尾寿造,第二次津浦路会战虽然没能成建制歼灭日军,就歼敌数量而言已经不下于第一次津浦路会战,现在撤退可以避免无谓冒险。

何应钦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一会说可以撤退保全部队,一会又犹豫,认为本间歼灭在即,咬咬牙是可以办到的。

林蔚犹豫片刻后决定支持庄继华,不仅仅是因为庄继华辉煌的战绩,更多还是考虑庄继华是前线指挥官,说出的话更有说服力。

得到三位主要军事幕僚支持后,蒋介石下决心后撤,可没想到,白崇禧居然坚决拒绝,他坚持认为还可以打下去,从濮阳下来的日军已经被二十七均和二十二集团军以及饶国华师阻截,薛岳在黄河以北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日军三十六师团和十七师团已经被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的小村庄,歼灭就在眼前。黄河以南,徐祖贻已经严重压缩了本间的空间,我军距离本间的核心阵地董口只剩下五里,新二十二师正在反攻宿县,中岛康健已经是疲兵,反攻可一举而下,如此我军即可重新掌控整个战局。

白崇禧在电报中还指责庄继华恃功而骄,拒不服从命令,二十军依旧在向河南砀山撤退,七十四军也没有开向浍河前线,致使浍河前线危机四起,他甚至暗示庄继华有可能故意放开浍河正面防线,让后撤成为既成事实。

看了白崇禧的电报后,蒋百里有些生气了,他非常不满的说:“白健生在信阳,庄继华在徐州,谁更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这是不言而喻的,作战不是靠想象和猜测。委员长,我坚决要求下令撤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