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二章 津浦路防御战 第七节 后起之秀

德县是津浦路上的重要据点,日军攻占这里后,就派驻了整整一个联队驻守此处,联队长武田大佐原是野战第十师团的联队长,从野战部队到守备队,在日军中是失落的标志,武田在心中曾经十分不满,为此他曾向上司抗议,可上级却坚持不变,他只好无可奈何的留下来了。

不过留下来后,他还是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让他有些不舒服的是他的副手中岛康健,据说这个中岛康健是帝国陆军大学的高材生,很受学校的几个老将的赏识,可让片岗有些纳闷的是,这样的高材生怎么被送到德州来了,而不是去野战师团建功立业。可不久他就明白了,这个中岛原来是石原莞尔的追随者,反对扩大对中国的战争,随着石原的完蛋,在军中自然没有了前途,能到德县来已经是他最好的归宿了,否则恐怕已经被解除军职,遣送回乡。

了解这些后,片岗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挽救这位高材生的使命,重新燃起他的武士热情,因此他时不时的与中岛讨论帝国的命运,对中国的征服,每次传来捷报,他都要拉上中岛庆贺一番。

可中岛似乎对他的殷勤并不领情,也不是很关心德州附近的作战,相反却督促部队加快建设德州基地,在短短的半年里就建设了一个新基地。

新基地建在德州城的西南,处在津浦铁路、德石公路、运河的三角地带,仅仅这个位置的选择就非常让军事专家称道。基地内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的碉堡、暗堡、四周遍布堑壕,各火力点都经过精心设计。对这座基地,片岗的评价是没有十倍兵力是打不下来的。

片岗实际上对修建基地并不热心,他先是认为战争会在三个月内结束,继而认为会在一年内结束,可每当他提及这个时,中岛脸上都露出嘲弄的神色,显然不赞成他的判断,而且不想与他争辩,这让片岗有些窝心。

不知中岛是不是感到他的态度不妥,或者认为他的工作需要片岗的支持才能进行下去,因此在春节之后与片岗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在这次交流中,片岗感到他几个月对中岛的挽救没有丝毫作用,相反他甚至差点被中岛说服了。

中岛的立论很简单,他首先判定战争不会在一年之内结束,东京那伙官僚是在拿日本的命运为赌注进行一番豪赌,都是误国之贼。

这头一句话就让片岗差点跳起来,可随后中岛从五个方面论证了中日战争长期化的结论。

“我们都能看到大日本帝国工业能力超过中国,组织能力超过他们,但我们却忽视了中国的优势,首先中国国土宽广,即便我们占领了东部地区,中国政府依然可以依托西部与我们周旋;其次中国文化悠长,很多人都小看了中国的文化,实际上中国文化是种韧性极强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排外性同样强,包容性就是他可以吸收对他有利的外来文化,比如佛教,排外性就是说任何外来文化最后都会被改变,改变成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我们只看到满族蒙古族征服了中原,可是没看到,满族最后实际上是向汉文化投降了,蒙古人征服中国花费近百年时间,而他们征服中东、俄罗斯、东欧,仅仅花了不到二十年时间;这就是这个文化的韧性。第三,中国的工业能力低下,可正是这种低下的工业能力造成他们极强的区域性经济,他们没有实际上的工业经济中心,所以无论占领上海,还是南京,中国征服都可以继续抵抗下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军阀可以独立存在,很难消灭。第四封锁中国很难实现,中国有广饶的西部,广西云南可与越南缅甸接触,新疆可与苏俄接触,只要愿意,可以在这两个地方修建公路铁路,获得源源不断的外援;第五欧美苏不会坐视我们征服中国的举动,他们会在各个方面支持中国,特别是美国和苏俄。”

当中岛谈起中国文化时,片岗就感到对面坐的不是个军人,而是大学教授,他的神情是那样严肃、向往。

随后中岛又分析目前军部的战略,他把军部战略批驳得一钱不值,认为南京之战的失利并非是战术上的失利而是战略上的失败。

“中国从来都是从北向南的征服,从来没有从东向西的征服;现在帝国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即便打通津浦线,也只能是从东向西的平推;中国人放弃了东部以后,看似节节失利,可却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

“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什么可怕?就是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落下来。我们的战略应该是坚决放弃上海,将上海和南京留给中国,而以舰队封锁黄浦江,威胁骚扰江南,逼南京政府在江南留驻重兵,而主力则分三路。一路坚决西进,攻克陕西;然后翻越秦岭南下四川;另一路则沿平汉线直取武汉,第三路则沿津浦路南下攻取山东,如此从大范围内包抄中国军队主力,将中国军队主力包围在江南平原,逼他们在这里与我们进行最好决战,这才是征服中国的最佳策略。”

片岗当时就有些眩晕,按照这个战略,日本方面至少要投入两百万军队,翻越秦岭突击四川,漫长的后勤线需要多少部队保护?占领这么广大的地区需要多少占领军?川军的战斗力超过军方的预计,突击四川的军队至少要二十万,保护后勤线的部队只要两倍这个数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