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察东反攻,分散日军的正面力量,我意对各军作如下调整,八十七师宋希濂所部负责接替八十三师司马台和二十九军大安口一线的阵地,十四军卫立煌部蒋伏生师划归军分会直接指挥,为总预备队,十四军第十师和三十四旅调迁安归商震将军指挥,第四十军庞炳勋部调喜峰口,归宋哲元将军指挥,第二十六军萧之楚调迁西,策应左右两线,上官云相所部划归军分会直接指挥….。”
整个部署四平八稳,却让庄继华感到郁闷不已,何应钦还是胆小了,冷口前线是需要加强,使用庞炳勋和萧之楚两支部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庄继华的吧卫立煌或者八十七师调到喜峰口的目的是要加强反击的力度,因为庞炳勋的四十军和二十九军一样,装备奇差,利用地形打打防守还差不多,用来进攻撕开日军的防线,难!
“…..任命庄继华为特派员,前往察东地区收编抗日义勇军,察东反击关系重大,军分会决定派参谋长黄绍闳将军巡查察东。”何应钦把庄继华的任命明确了。
庄继华却很意外的看看黄绍闳,思索着何应钦的这个安排是什么意思;黄绍闳却善意的冲他笑笑。
何应钦最后庄重的说:“诸位,此战关系华北安危,乃全民属目,望诸君奋勇杀敌,上不负国家,下不负民众期盼,诸位拜托了!”
各军将领士气高涨轰然答应,“暂时就这样吧”,庄继华无可奈何,在部署没做出之前,他可以说话,可部署一旦确定,他就不能再说什么了,否则就是动摇军心。
庄继华闷闷不乐的走出会议室,宋希濂从后面追上来轻轻对他说:“算了吧文革,何教官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何教官了,你知道这些年同学们怎么说他吗?何婆婆。”
庄继华看看宋希濂,又转头看看杜聿明,杜聿明一言不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庄继华叹息道:“北伐这才过去几年,黄埔锐气就消灭殆尽,这可怎么得了。”
当年的黄埔军校,虽然存在各种弊病,两党同学党同伐异,争斗不休,但从整体上说都还清正廉洁,锐气勃勃,阵前冲锋无不舍身忘死,以打到军阀为己任,所以才能屡屡以弱胜强,先后击败陈炯明、吴佩孚、孙传芳,三年时间即从广东打到长江,四年即打到山海关。
“日本比吴佩孚孙传芳之流可强大太多,只有发扬当年的黄埔精神,我们才有胜利的机会。”庄继华轻轻的说。
宋希濂和杜聿明沉默的都没答话,自从进入南京之后,国民党迅速腐败下来,这股腐败之风从官场刮到军队,唯一欣慰的现在大部分下级军官,特别是那些从军校毕业的军官,还保持着一股锐气。当然军队的情况,尤其是中央军的部分少壮派军官,比如关麟征、胡宗南、宋希濂这些人,还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可高级军官腐化就很快了,何应钦还算好的,象刘峙这样的,身上早就找不到棉湖血战的那股勇气了。
“我想巫山他们恐怕还保持着那时的斗志。”庄继华望着四周的红砖碧瓦幽幽的叹口气,北平军分会设在中南海居仁堂,对这个地方庄继华可是如雷贯耳,久闻大名,他从来没想过能到到这里,进来时由于心事重重,没有细看周围的环境,现在轻松下来,才发现这里还真是好地方,雕梁画栋,假山园林,气象森森,处处显示帝王的威严。
“是的,这个党必须整顿了,文革,为什么你不赞同蓝衣社呢?君山他们组建这个组织不就是为了整顿党吗?”宋希濂纳闷的问,这个问题杜聿明他们也曾问过,只是他们不肯吧庄继华的话传出去,因为他们清楚,别看庄继华走了这么多年,可他在黄埔前四期同学中依然拥有较高的影响力,每次议论到这些年发生的事,总有人发出如果文革在会怎样怎样的感慨。
“他是认为蓝衣社的主张过于激进,手段过于激烈,刚则易折,不能持久。”杜聿明委婉的解释了庄继华的观点,实际上庄继华的化要激烈得多。
“矫枉,往往过正,这也没什么嘛,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只要对国家有好处就行。”宋希濂辩解道。
这种观点实在太听得太多,前世有,后世有,庄继华忍不住讽刺道:“真是屁股决定脑袋。以前说共C党激进,他们也同样是为国家考虑,打土豪分田地,消灭资本家,让大多数老百姓都有工作,有饭吃,对国家也有好处,我党怎么不赞成。蓝衣社的主张就是合理的?真是笑话。”
宋希濂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庄继华居然把这两个完全相反的主张拿到一处比较,看上去很荒谬,可他偏偏却无法反驳。
“文革,文革。”身后传来黄绍闳那带有粤味的官话,庄继华停下脚步转过身去,黄绍闳从后面快步追上来。
“你跑这么快干嘛?一转眼就不见了,”黄绍闳过来后先假意责备道:“你住那里?待会我过去找你。”
“季宽将军,有什么事这就说吧,我一下火车就到这里来了,住处还没定呢。”庄继华淡淡的说。
“哦,你可真是十万火急呀,要是我们军人都象你这样,小日本怎敢欺上门来。”黄绍闳先客套两句,然后才说:“我听说李铁拐斜街的中国饭店不错,你可以去那里,晚上我去找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