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军统帅最为痛恨的应该是心有余虑,对情势的一点点不理解都有可能葬送全军,何况姚弋仲内心的疑惑并非是只有一点点。
“我们先期是三路,后面干脆完全散开,近乎将南岸到济水之边搜查个底朝天,要是汉军有伏兵也只能是藏在地底了。”
“唔……”
姚弋仲刚才好像要抓住什么关键,思绪飘了一下,恍惚了那么一下下,竟然……是想不起来是什么。
是济水,也就是他们即将踏入的地方是黄河与济水中间的狭隘百里空间,要是有地图摊开一看,绝对是看一眼就能分明。
黄河与济水的中间真的就是宽度很狭隘的空间,要说长度倒是超过六百里,可要命的地方就在于宽度太窄小!
汉军能够藏在地底吗?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哪怕是藏,能藏的数量也绝对有限,数量少了又有个什么用。
其实黄河与济水中间还有一条水系,那就是从渤海贯穿整个青州进入到冀州,逼近到司州,绵长数百里的漯水。
漯水与济水的长度有得一拼,但是漯水的河面宽度却是要少得多,再来是能够直接驱马渡过河床的地段也多。因此而言,刘彦那一边不是太将漯水当回事,连带姚弋仲也是没有从漯水联想到地形上很合适被从水道切断。
事实上,姚弋仲也不是没有想过黄河会被切断,但他不是花了两三个月做准备,用木头等杂物堵住了黄河吗?按照他想来,汉军原先并没有船舰在黄河水道之内,汉军的船舰基本是从大海进行调动,那只要堵住黄河的出海口附近就没有问题。
什么?姚弋仲没有想过刘彦会在黄河水道大肆建造舰船之类?姚弋仲是正常人,以正常人角度而言,谁能够花半年不到的时间建造多少船舰,就是刘彦真能造出来数量也会有限,那么石碣赵军在黄河沿岸近千的船舰还摆不平?
确认黄河南岸到济水边上没有汉军的伏兵,甚至是原先的三千汉军在姚弋仲增兵之后主动撤退,新一波的羌族军队再次渡过黄河,数量是七万。
先是五万,中间三万,后面又是七万,那就是有十五万的羌族部队渡过黄河,确认这一点的刘彦心下大定。
姚弋仲带来了接近四十万人,可真正能够用于作战的人数绝对没有那么多,已经有五万羌族部队出现在东平郡那边,又有十五万渡过黄河,可以想象留在黄河北岸的都是什么货色。
这一天,将军队移动到历城的刘彦,他带人上了瞭望塔,看向了济水北边,远远看去其实也看不到太多的东西。
“从豫州战场调动的部队到哪了?”
“回君上,最快的已经进入东平郡地界,最慢的是在鲁郡地界。”
比较诡异的是,所谓行军最快的部队是乘坐船只东归的步军,反而是骑兵走陆路被落在了后面。
中原的水系并不少,最大的水道当然是黄河,黄河周边还有数量众多的分流,大部分能够承载舟船,要是善加利用绝对便利行军。
利用水系行军对华夏文明的军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被利用最多,曾经的齐军就是直接乘船经由黄河抵达韩国,甚至都能直接用舟船将辎重运到函谷关之外。倒是在后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除开西汉孝武皇帝还有利用过黄河,由此特别设立一个楼船将军,但是其后的华夏文明军队则好像忘了黄河也是能够舟船行军和运输辎重。
好吧,其实是黄河一再改道,屡次改道之后某些地段变得异常凶险。
就目前而言,黄河的位置和后世天朝也是不一样,不但是整条河道不一样,出海口也是不一样,最为离谱的是连海岸线也不一样。
现在的海岸线与一千七百年之后的海岸线存在巨大区别,首先就是少了一大片的土地,那也是因为黄河没有把众多泥沙“推”出去的原因,一千一百多年之后的黄河出海口可是比现在往大海多移动了一百多里!
刘彦满意地点头:“第一批部队,两万步军会先返回,那么……”,他看向了纪昌。
“我们之前已经将必要的桥梁进行架设,需要随时能够进行连接。”纪昌说的是济水,他又说:“其实我们近期就该将部队投入。”
看着姚弋仲是一个谨慎而又多疑的人,汉军给予的疑点已经够多,要是羌族大军有十五万渡河,可汉军这边依然没有什么大动作,难保姚弋仲不会有什么其余举动,其中就包括撤回黄河北岸。
刘彦不是什么怕事的人,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随着羌族大军后续部队的大举再次渡河,刘彦再次移动行辕,汉军渡过济水,包括刘彦在内的三万汉军直接开进漯阴。
漯阴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西汉孝武皇帝时期的冠军侯霍去病逼降浑邪王,后面浑邪王就是被刘彻封为漯阴侯。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齐河东北部划归漯阴县,直到西晋仍隶属济南郡,现在漯阴却是已经被废置。
其实漯阴被废置只是石碣统治下中原的一部分缩影,毕竟胡人可是要将中原变成牧场,废弃的城池不知凡几,连带一些有名的大城也变成了鬼蜮一般的废墟。要是历史没有改变的话,这一情况到后面还会持续,需要到北魏期间才相对改善,到了隋唐才算是得到恢复。
刘彦率军前往漯阴对于姚弋仲来说是一个强心剂,姚弋仲对于大举渡过黄河之后依然没有出现汉军其实是一种焦虑心理,并且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