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蹴鞠

第55章 蹴鞠

王合的想法就是新式蹴鞠,也就是后世的足球。现在的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刘向《别录》中言:“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太平清话》中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中记载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列传中仓公篇有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但是在汉朝之前的时代,这种古代足球被称为“蹋鞠”。

现在就有书籍记载,沂国国都临淄百姓的生活:“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沂国国都临淄,非常富裕,有七万户百姓,百姓的文体活动丰富,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

其实不光是沂国有蹴鞠,在幽国、冀国和荆国也有,这些都表明了,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在雍国,蹴鞠作为民间娱乐得以流行,但是相对于其他诸国,有了一些变化。

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其次,在长安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这种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有单人蹴一鞠,亦有单人蹴两鞠,还有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长安百姓称之为“蹴鞠舞”,已经成了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但是这两种蹴鞠都不是王合想要的。他带着蒙毅来到了匠营找到了李大木。

“皮鞠?还是充气的那种?”李大木听了王合的描述,一脸的不可思议。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鞠,一般是以猪尿泡外裹着牛皮革,又以羽毛稻草充实。充气的鞠,他是听都没听说过。

王合很耐心地开始描述充气皮鞠的制作方法,在经历了最开始的漏气、坏皮等失败后,李大木逐渐找到了窍门,在作废了七八个皮鞠之后,终于成功地制成了一个充气皮鞠。王合拿起成品,在脚上踢了一番,那种熟悉的感觉逐渐回来了。

蒙毅看着王合在那里耍宝,心中直痒痒,说道:“仲全,这蹴鞠多是一种个人游戏,听说沂国人倒是很喜欢,临淄大街上常有表演的人,厉害的能连踢一个时辰,还有什么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花里胡哨的动作。你确定这玩意儿能让那帮糙汉子喜欢上?”

王合接住从空中落下的皮鞠,对着蒙毅微笑道:“哈哈,我想到的新玩法你绝对会喜欢的。老李头,需要用到你们匠营的兄弟们了,叫上你的徒子徒孙,到城中大营去。”

李大木听到王合的召唤,赶忙招呼自己的几个徒弟跟了上来。王合带着众人来到城中大营巡视了一圈,看着营中各式各样的训练场,改了主意。他带着众人重新来到辎重团所在的水寨,在寨子旁边,距离汉水两里的位置,重新划定了一个区域。

王合指着脚下的土地,对蒙毅说道:“就是这里了,在这里设置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东西向,四周围上寨墙,这种寨墙不同于营寨的寨墙。鞠场的寨墙厚度要达到至少五米,分为高低不等的数个层次,在寨墙上设置能够观看鞠场的座位。我们要弄的是竞赛性蹴鞠,所以怎么判定输赢很重要。”

蒙毅看着王合,他对这种新式蹴鞠,兴趣很大。只听王合接着说道:“鞠场为长方形,长四十丈,宽三十五丈。长线为边线,短线为球门线。鞠场中间画一条横穿球场的线,叫中线。鞠场地中央以一圆点为明显的标记,并以此圆点为圆心,以三丈为半径,画一个圆圈叫中圈。

在鞠场四角各竖一面不低于五尺高的平顶旗杆,上系小旗一面;相似的旗和旗杆各竖一面在场地两侧正对中线的边线外至少三尺处。在鞠场两端距离球门内侧两丈处的球门线上,向场内各画一条长两丈与球门现垂直线,一端与球门线相接,另一端画一条连接线与球门线平行,这三条线与球门线范围内的地区叫球门区。

在鞠场两端距球门柱内侧五丈处的球门线上,向场内各画一条长五丈与球门线垂直的线,一端与球门线相接,另一端画一条连接线与球门线平行,这三条线与球门线范围内的地区叫罚球区,在两球门线中点垂直向场内量四丈处各做一个清晰的圆点,叫罚球点。以罚球点为圆心,以三丈为半径,在罚球区外画一段弧线,叫罚球弧。

球门设在每条球门线的中央,由两根相距两丈、与西面角旗点相等距离、直立门柱与一根下沿离地面一丈的水平横木连接组成。为确保安全,无论是固定球门或可移动球门都必须稳定地固定在场地上。门柱及横木的宽度与厚度,均应对称相等,不得超过四寸,球门以渔网罩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