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战车改进

第51章 战车改进

王合看着训练场上的战车,听着白术的抱怨。

“郡尉,你是没有看到车营训练辎重车摆车阵的样子。本身辎重车就比较沉重,加上车上承载的军粮等物资,每辆辎重车还要拉十石粮食。这五百车营士卒根本就摆弄不了这么多这么重的车。”

王合转头看着白术,沉声说道:“还有别的问题吗?一并说出来。”

白术看了看王合的脸色,没有察觉到怒气什么的,就索性说开了:“郡尉,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战车太少,只有五十辆,而且战车问题太大,没有办法在复杂的地形上发挥作用。”

白术说的问题,王合也很清楚,别看现在车营由战车五十辆,甲士加步卒五百人,但是对于动辄上万人的大战来说,这点人真是不够看的。

中国古代的战车,传说中,战车为黄帝发明。最早出现记录是在夏朝,夏朝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将战车当做一种重要的兵种使用;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七十乘。在商朝兴起,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三百乘的规模。鼎盛于周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战车规模和战术运用都到达了历代巅峰,战车的数量成了各国衡量国力的重要手段,周王朝实际拥有的战车数量能够达到千乘以上。

及至现在,中原各国依旧保留着几百乃至上千乘的规模。不过和以前以及关东诸国不同的是,雍国在战车运用上灵活多变。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戎车一乘为一队。这和周朝时每乘兵车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编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的分离。

但是随着战车的发展运用,其缺点是明显的,首先,战车只适于平原作战,不适应复杂的地形;其次在战场不易转弯,也不好控制,很容易翻车。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中原各国对骑兵的投入。

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在中原范围内均开始走向落寞。这是因为骑兵的机动性几乎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了战车,在战阵当中,侧翼和背部没有保护的战车根本无法防御骑兵的冲锋。

即使这个时代的将领们改换战阵布局,以迎接北狄的游牧骑兵,却依然改变不了战车因不够灵活的弱点被骑兵屠戮的局面。但是作为一种武器,战车已经不再适应有骑兵出现的战场了。

彻底改变了战车命运的,是廪丘之战。此战的结果直接让战车几乎成为了历史,冀国豫国攻打沂国,装备了铁器强弩的两国,几乎是以碾压之势击败了执着于车战的沂国,史书记载两国联军“得车二千,得尸三万”。这一战,最终让诸国意识到战车时代已经结束。此后,战车虽然仍然偶然出现在战车之上,但是却已经不复往日的风光。

雍国和冀国同出一脉,他们的老祖宗最早就是在关中为周王室养马的,所以他们对于马匹相当了解,对于马具的发展和使用也是最早接触的。然后就是冀国变法,在军事上最大的创举就是学习北狄汗国,胡服骑射,开创了中原地区单人骑马的先例。然后骑兵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骑兵能够在各种地形上发挥作用这一点就甩了战车十几条街。

王合没有再说什么,他对白术招了招手,说道:“让训练停下来吧。”

白术听了王合的话,二话不说,吹起身前的口哨。“吁!”“吁!”

听到哨音,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五十辆战车迅速集结,排成了三组六行,停在了王合和白术的面前。

王合指着最前面的两辆战车的六名甲士说道:“你们把战车开到匠营那边去。白术,走咱们到匠营去,好好研究研究怎么改进战车。”

白术行礼应诺,但是心里并不怎么相信,这战车都传承几百上千年了,该改进的早就改进了,现在怎么可能继续改进呢?

王合想改进的战车正是后世明朝名将俞大猷建造过的战车即正厢车。在明朝,战车是明朝军队必备的武器装备。明军以战车为载体,行则以车为阵,止则以车为营,根据敌人众寡强弱,决定自身战法。

势有可乘,则开壁出战;势或不便,则坚壁固守。明军的战车能为士卒遮挡箭矢,能够当拒马用。而且明军在战车上放置的铳炮,可以充分发挥威力,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雍军现在装备的远程打击武器主要是弓和弩,想要把投石机放到战车上是不现实的。

王合和白术两人又回到了匠营,木匠营营头李大木正在研究王合刚刚提出来的水排,看到王合没走多远又回来了,就知道王合是又有什么新想法了。他赶忙跑过来,看都没看旁边的两个战车,径直走到王合面前,殷切地问道:“郡尉,咋的,又有新想法了?”

看着老李头那殷切的眼神,王合忍不住呵呵笑道:“是啊,又有想法了。”说着他指着旁边的两辆战车问道:“老李头,你看看这两辆战车还有没有能够改进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