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论神仙是怎么样炼成的

    很多庄户汉听到有粮种卖,连白面馒头也顾不上了。他们摇摇晃晃的用最快的速度涌向私勇们所指的草棚。

    “大老爷,你们买人不?我的小孙子今年十岁……”一个枯瘦的老头儿牵着一个同样瘦得厉害的男娃娃,着急的问坐在长案后面的吴长老。

    “老人家,我们庄子里不买人。”吴长老摆手,“你如果没钱买粮种的话,可以跟换馒头一样,用劳力来换。”

    闻言,所有人都立马来了精神,争先恐后的应道:“我换!我要换!”

    “大老爷,我什么都能做的。跟我换粮种吧!”

    还好早有准备,棚子外边调派了两个小队过来维持秩序。

    吴长老抬手,大声说道:“大家安静一下。我们大人知道乡亲们没有粮种,无法春耕。所以,准备了足够的粮种。大家都不要急,一个一个的来换。”

    “谢谢大人!”

    “大人是救苦救难的活神仙啊!”

    ……

    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总之,转眼间,棚子前跪了一地的饥民。他们甚至连怎么用劳力换粮种都没有问,便一个个感恩戴德的跪在地上,连连叩头道谢。

    吴长老,还有负责维持秩序的队员们无不动容。

    接下来,吴长老当众宣布了粮种的换取法门:一份粮种可以种半亩田,只要一个成年男丁做一天短工就能换到。如果是老者,妇人或者七岁以上的孩童,则需要打两天短工才能换到一份粮种。而做短工期间,也是管四个白面馒头和两碗米粥。

    与换馒头一样,数量上也有限制,即,每人只能换取一份粮种。

    另外,换取粮种时,还要现场立字据,答应待到夏收时,还半斗新米给庄子里。

    最后面这一条,是吴长老想出来的。他担心有人换到粮种之后,直接拿回家煮熟吃掉。

    听完,先前那位要卖小孙子的瘦老头难以置信的问道:“大老爷,只要立字据就成?不要保条?”去县城里卖只鸡都得要担保呢。更何况关系到半斗新米的大买卖。

    等的就是这句话。吴长老嘿嘿一笑,抓起长案上的那块绿色山形玉石镇纸,略一用力。“咔嚓嚓”,玉石镇纸应声碎了。他松开手。扑扑扑,很快,案面上积了一小堆绿然的粉末。

    “老人家,你刚才问什么?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他拍掉掌心残留的灰尘,笑眯眯的问道。

    瘦老头打了个寒战,头摇得跟货郎鼓一般:“没,没什么。”难怪不要保条。就这一手捏石头的气力,哪个敢赖他的账?活得不耐烦了,是吧!

    在场的其他庄户汉也齐齐色变,头勾得低低的,不敢再正眼看前面。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到了傍晚时分,征集的短工数目达到了五百多个。按照每天一百个短工的计划,头一天就排满了接下来的五天。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吴长老做下安排,将换粮种的那些短工都排到三天后。是以,很多人急匆匆的拿着粮种回家赶农时去了。尽管今天的粮食消耗又创新高,但是,庄子前聚集的游民数目却是锐减。这一天里,新添了不少生面孔,总数竟不到昨天的七成。

    而今天的那一百个短工,有男有女。女的,全被吴长老调拔给了女营,要么煮粥,要么做馒头;男的则派给了李长老――昨天的会议上,有人提出来了,很多饥民怕第二天来晚了,领不到粥,晚上也守在庄子外面,露天睡着。现在的夜里还是很冷的。所以,建议在庄子外面的空地上搭些临时的木棚子,给饥民过夜。李长老得了这份差事。

    听说是给过夜的饥民搭过夜的棚子,男短工们感激之余,做事越发的卖力。一天下来,他们竟然搭出来了十座木棚子。

    齐伯负责统一调度,将这些木棚子安排给了老人和小孩子们。

    另外,柴火紧缺的问题也大有缓解。有很多人离去之前,甚至主动向刘玉娥打听:“明天还能用柴火换白面馒头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欢欢喜喜的回去了。看样子,明天会有更多的人过来换馒头。

    至于第三个问题,即存粮不够的问题,也正在解决之中。一大早,赵宣领着听风堂全体出动,北上收粮。他们用储物袋装运粮食,以他们的脚程,应该能在存粮耗尽之前赶回来。

    头一天就获到了超出意料的成功,大家不由松了一口气。天黑之后,七处庄子也先后传讯回来,他们启用了新的救济方案,效果也是杠杠的。

    不想,第二天更是惊喜连连。

    首先,很多旧面孔消失了。大家一打听,才知道,那些人是回家忙春耕去了。

    第二,交换到的柴火和短工比头一天还要多。吴长老做了粗略的估算,一个月以内都不用担心柴火和人手的问题。沈云听了他的汇报后,叫齐伯给每个木棚子发放够用一夜的柴火。

    第三,又临时搭建了二十座木棚子。傍晚时分,齐伯分配新棚子,惊喜的发现所有留下来过夜的饥民都被安置了下来。今夜不会有人在露天里过夜。

    还有就是,尽管又新添了不少新面孔,但是,粮食的消耗与昨天持平,并没有增加。对此,齐伯和吴长老凑在一起,汇整了各方面的情况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很多人换到粮种之后,在吴长老那里排了用工的时间后,只领了一碗米粥,就急匆匆的拿着粮种回家去了。相比于以前一天领足两顿,这些人的消耗便少了一半。照这样的情形,粮食的消耗速度会很快就降下来。

    还真叫他们预测准了。第三天的粮食消耗又与前两天持平。第四天,粮食消耗首次出现下降。从此,每天都在迅速减少。待到春耕完成,留在木棚子里的那些老人、幼儿陆续被他们的家人接了回去。

    原本每座木棚子平均安置了十个大人和五个幼儿。如今,齐伯已不管木棚子的分配事宜,任饥民们随意住。因为空出来的位置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人睡三个铺都不成问题。

    施粥已经停了。不是因为大家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紧张的春耕过后,仍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家中没有一粒存粮的人们还是挖不到足够裹腹的野菜。

    而是人们选择了打短工换白面馒头的方式。一个成年男丁在庄子里打一天的短工,能换到四个白面馒头和两份米粥。女人和七岁以上的孩子换到这些,则只需要两天的时间。春耕过后,田里的活计轻闲了许多。人们有的是时间过来打短工。而换到的吃食,他们带回家去,省着点吃,足以够全家糊口两到三天。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认为,打短工换来的吃食,比吃白食要硬气得多。

    当然,也有人还想着施舍的米粥,不吃白不吃,或者迟迟不肯把家里的老人孩子接回家去。结果,他们的脊梁骨都被村民们戳烂了。

    “活神仙救了我们所有人的命。你们不想着怎么报恩,光惦记着白吃白住,良心喂狗了?丢光先人的脸喽!”

    而沈云听到自己被十里八乡的人们唤作“活神仙”,甚至有不少人还在家里立了长生牌,简直是笑哭了。原来神仙是这么炼成的啊。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