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小队除了自己留下短效信息素作为回程的参考外,在前进时,主要依靠沿途的长效信息素。
这些长效信息素都是往来于「东杨城」和「南方城」的蚂蚁们所留下的,标示出了一条属于蚂蚁的“高速公路”。
沿着这条蚁道,狩猎队就无需翻越各种地形和植被构建的障碍,而是可以从虽然曲折但是相对平坦的道路上快速穿行。
南边目的地虽然有草场,草场里面猎物也极多,但是草场植被太过茂密,会给集体行动的蚂蚁带来困难。他们将被层层叠叠的植物给分割开来,彼此很难呼应。而猎物,甚至是危险有可能就潜伏在不到一分米之外,被植被阻隔了视野,被风吹草叶声影响了听觉的蚂蚁们可能浑然不知危险在靠近。
所以,在没有万分把握情况下,狩猎小队也不愿意冒险深入草场。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那片苦涩盐碱地。
虽然「东杨城」的蚂蚁们并不依赖此盐碱地的苦涩粗盐,而是享用来自「盐城」和「新盐城」的纯度较高的也没有苦味的粗盐,以至于主角在考虑如何掌握盐矿时,都忽视了这个近在咫尺的资源。
但对附近生活的昆虫来说,这片盐碱地却是风水宝地。
盐碱地和「东杨城」都位于南部丘陵的北方,而处在北半球的这个小小盆地,和其它丘陵山区一样,山南麓的阳光和降水都比北边要多,植被也更茂密。
但雨水少也有其好处,很多昆虫无法忍受较多的降水,它们更愿意在丘陵北坡生活和产卵。就连很多南麓的昆虫也会长途飞到北边来产卵,毕竟对于虫卵而言,太高的湿度是难以忍受的。
盐碱地的形成也得益于较为稀少的降水,但又离不开降水。
只有在降雨之后,土壤里的盐分、天然碱和其它矿物质才会被水溶解,浮上地面,然后逐渐被阳光与风吹晒干,变成结晶。如果没有降水,就没有盐碱结晶,一旦降水过多,这里的盐碱结晶又会再度被溶解消失,无法供昆虫们利用。
附近的昆虫都把这片盐碱地当做风水宝地,来这里补充宝贵的盐分和矿物质。而空旷的盐碱地上植物稀疏,只有少数耐盐植物生存。
蚂蚁们喜欢这种环境,他们把这里当做猎场——来补充盐的昆虫络绎不绝,是极好的猎物资源。而附近地形开阔平坦,也适合蚂蚁的集群行动,同时能及早发现危险。就和原始社会的人类猎手,也习惯在猎物饮水和舔盐的地方设伏,便于获取猎物的道理一样。
狩猎小队在中午时分抵达盐碱地,大部队在雄蚁带领下,躲藏在盐碱地边缘的一株牛筋草后面,而几只退役年长兵蚁,则分头摸向盐碱地,探查是否存在危险。
很快,年长兵蚁就纷纷回来,他们没有在盐碱地上发现什么有较大威胁的节肢动物——蝎子、蜈蚣、螳螂等。
于是,狩猎小队开始出发,他们在雄蚁指挥下,三十只工蚁排成一道稀疏的横队,在前方呈搜索队形前进。
而所有的兵蚁则巩卫在雄蚁身周,作为机动力量紧随着工蚁的横队前进。
很快,工蚁队伍就遭遇了一些昆虫,这些昆虫要么视力或其它感官不佳,没能及时发现推进的蚂蚁队伍;要么专注于进食,忽略了危险;要么因为身体衰老或伤病无力逃走。
只要工蚁们一但看见或接触到猎物,她们立刻就会死死抓住猎物身上的任一部位,然后释放出气味信息。
附近的工蚁纷纷过来帮忙,中小体型的昆虫仅仅依靠工蚁的力量就能够制服。
如果遇到大家伙,工蚁们的力量不足以迅速杀死猎物时,所有工蚁都会开始释放气味信息。
这时候,队伍后方的兵蚁们就会补上,用自己发达的大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狩猎小队一开始收获并不丰厚,开阔的盐碱地让很多动物及早发现了这伙儿蚂蚁的图谋,它们急忙飞走或爬走了。
只有少数猎物被抓住,但是收获不值一提。
直到在盐碱地中部,狩猎队才发现了一个目标。
这是一只蚯蚓。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一般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较为干燥的盐碱地很少有蚯蚓出现。
不过近期正好有场春雨,盐碱地较为湿润,而蚯蚓又是有名的不辨东西,以至于夏天的马路上,经常能发现在夜间误爬上路的蚯蚓被晒成蚯蚓干。这只蚯蚓不知为何爬到了这片土地,成为了蚂蚁们的目标。
一条蚯蚓对狩猎队来说真是不错的猎物,它肉质细腻、肉量多,又不具备什么致命的反抗能力。
于是,工蚁和兵蚁们纷纷对蚯蚓发起攻击,而雄蚁此时只能在外围掠阵。
但蚯蚓也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猎物,与蚂蚁相比,它的巨大身形就像一条长龙,较大的体型赋予了其较强的抗打击能力。
而蚯蚓还有一个特点,其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也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这个特征让蚯蚓出了名,哪怕把蚯蚓切成好几段,只要这一段里有完整的腔室,就能再度发育成一条完整的蚯蚓。
这个特性也让蚯蚓极难被蚂蚁这样的猎手杀死。
不过狩猎队不在乎这些,他们战斗意志坚决,一拥而上,扑向了猎物。
蚯蚓直到被攻击,它那可怜的感官才意识到自己陷入危险,巨大的蚯蚓猛烈的挣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