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天时此刻不归楚(1/2)

周勃连续赶路百余里,方才找到浅滩处,率领士卒过河恰好与衡山大将司马寅相遇,原来几日的赶路,周勃已经来到寿春附近。

两人相见,悲喜交加,司马寅当即将周勃请入账内,见周勃如此狼狈,司马寅率先开口道:“公在漳县,欲攻会稽,可至于此番竟沿岸而来,往至寿春耶?”

周勃闻言,心中不觉叹息,“吾本按照大王指示,先灭项庄再攻会稽,不知何处风声走漏,项庄率领士卒日夜兼程,突袭漳县,致使得我军大败,实乃奇耻大辱也!”

司马寅在旁,大致明白其中意思,便作安慰道:“公未料到也是情理之中,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今我军前往寿春助战,公可随往,也算戴罪立功,另外通知汉王防备项庄,不可轻易行事,以免惹火烧身。”

为今之计别无他法,周勃点头应承,“当如公所讲,吾这就去办,如今逃回的士卒整顿之后不过五千,为之奈何?”

“五千足以,吾等尚有一万,今项羽扎营泗水南岸,似乎已经驻桥,欲要拿下寿春,其心甚野,吾等早早赶路,解寿春之围。”司马寅思量道。

两人商议定,便进军寿春,且说皋城之中,张良看着九江周围局势图,总觉得有何不对,但一时间说不上来。

恰好这会儿萧何与刘邦来到偏殿,见张良沉思,随即走上前来,萧何欲要行礼,却被刘邦止住,转为摆手靠近局势图。

张良此刻眼神不离丹阳,刘邦见状不觉有些疑惑,遂高声道:“先生久观丹阳,莫不是有何事情要说?”

局势图前的张良被刘邦惊到,连忙躬身行礼道:“微臣不知大王前来,还请恕罪!”

“无碍,我观子房这般认真,莫不是丹阳出了什么问题?”刘邦丝毫不在意地问道,然而张良的脸色却很是难堪,似乎预料到什么不好的事情一般。

萧何亦是走上前来,有些低声地说道:“先生,这丹阳乃是楚军驻扎之地,漳县有我将周勃,攻会稽亦或是攻楚军,不过一言尔。”

张良并未颔首,想要说些什么,谁知却有士卒前来禀报,张良便知情况不对,当即俯身问道:“欲言何事!”

那士卒有些惊恐地看着张良,略显无奈地说道:“启禀大王、相国,丹阳城已经无一个楚军,不知所踪也!”

萧何和刘邦在旁还未反应过来,反倒是张良脸色大变,“不好!当派人速去告知周勃,死守漳县,此子欲要殊死一搏!”

“先生何至于如此耶?”刘邦在旁漠不关心道。

张良只顾来回踱步,欲要差人告知,哪知这会儿又有士卒前来禀告,张良努力调节气息,刘邦则是令其起身答话。

“启禀大王,周将军现在寿春附近,某从寿春处赶来,漳县已经被楚军占领,似乎以漳水为界,将汉军阻绝,周将军不知所措,逃亡寿春,欲要围剿寿春,将功补过!”那士卒很是急促地说道。

这下刘邦算是听明白了,原来漳县被项庄攻占了,稍微明了的局势,瞬间被楚军阻隔,刘邦举起旁边的长戟,直接把局势图推到!

“此种情况,要何局势,九江乃是江南偏远之地,如此这般,何时回我沛县!”刘邦十分恼怒道。

萧何见状,当即扶起局势图,有些劝慰地说道:“大王莫要忧虑,如今三军进发寿春,项羽,又闻泗水今日阴雨连绵,如此项羽士卒必退回彭城,还请大王忍一时之忍,方可成万世之基业。”

刘邦长叹一声,便不再言语,径直回到王宫之中,军营内仅留下张良与萧何,面色难堪。

萧何看了一眼局势图,有些无奈地说道:“先生谋划甚妙,然天意如此,项庄背水,周勃疏忽,以至于此也。”

“萧相莫要这般,实乃子房疏忽也,未曾料到项庄竟有如此胆量,着实让人佩服,在下看来,守住九江,驱逐项羽,方可保全。”

“吾本以为一年之计,秋收万谷,粮草充足,尚可一战,然百姓安居,士卒耕劳,早已无战之心,此可谓养一年,失一战也,以战养兵,诚不欺我也!”

萧何无奈叹息一声,“先生所言有理,此乃往事不足提,为今之计当若何也?”

现如今整个舆图之中,西北中原全部归秦,辽东诸地乃是齐国,会稽南北皆是楚地,下东九江方为汉地,又有衡山小地不足为虑也,本来按照张良的意思,即分为西秦北齐南楚东汉四国,衡山可蚕食也,为今九江之地难出也。

张良看罢舆图,心中恍惚,当即扶额道:“守住寿春即可,天下眼中皆有楚汉,殊不知燕国已降,当初再三惊醒莫要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殊不知,得利者终究得利,缠斗者尚在缠斗也。”

“先生的意思是静观其变?”萧何在旁暗自揣摩道。

张良颔首而出,“相国好生治理九江,某还需三思立计,以解往后之局势,若不然灭国者乃衡山、齐汉也,后争雄者秦楚!”

萧何沉吟良久,任随张良出营,军营之内,萧何暗自观察舆图,随即苦笑一声道:“汉之隆兴在于保国安民也。”

汉王刘邦心中愤懑,竟三五日未曾上朝,若非萧何曹参苦劝,可谓是一堕再堕,九江汉事不提,且说寿春城外。

项羽驻扎河内,秋冬季节,阴雨连绵,致使得楚军粮草有些发霉,过泥泞之地攻取寿春不下,士卒衣物皆潮湿不复可穿。

项它在账外巡视一圈,发现士卒三两一团,抱火取暖,亦或是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