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小说 +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
作者:行舟
性一而已。又言相何也。性內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境。而言內之識。則相亦內也。外境觸之而不動。豁達為空者。猶易託之。而內識之所留。細微流注。發不及知。雖深造之後。常致嘆於習氣之難除。命根之未斷。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耑言相者。往往逐流末而騖焉。力徒困於筭沙計。或窮於鑽紙。曷思古人著唯識之論。是諸相者。宜有乎。宜無乎。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則欲期無相。於相求之乎。抑於性求之乎。求之於相。緣八識而有百法。求之於性。轉八識而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見性者。又未嘗。相而問焉而為之。通則分幟而爭之。終不可止。斯重嘆矣。虗舟禪師。宗嗣福嚴。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師八識規矩頌。特為之註。註所言相。非能與人殊。而引而發之。終歸於性。使覽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讀。而美之梓之以傳。噫其有裨也夫。
作者:雨怜荷萍
一段凄美曲折的现代爱情,一场人性与私利的残酷角逐,一幅生动哀婉的当代中学生画像,一种功利病态的民办教育,一串真实深刻的哲思考问......
作者:
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自私自利、柔弱脆弱、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羞怯自卑、感情冷漠、害怕失败等消极个性品质,从此健康成长。
作者:性起
原夫聖人體用之旨者。有性相二義之門也。夫性相二門者。是真如性中。有生滅門。有不生滅門也。今生滅者。是相宗心意識也。不生滅者。是性宗空體之旨也。然則性外無相。相外無性。是故真如門中。生滅與不生滅。實無異相之法體也。既無異體。所以觸境明如。若無性相。故曰。唯心無境。若無境者。自心誰生。故心境泯泯廓然無聖。彰大象而不見其形。渾太虗而不見其相。是故在上不皦。其下不昧。大包天地。細入微塵。非色非空。非智非識。以五目不能覩其形。即四辯莫能談其狀。故繩繩不可名。寂寂不可見。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後。鑽之彌堅。探之無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希夷朕。究不可知。噫只可冥之于心。契之于神。為三藏之祖。作十地之宗。迷之者。化智性而成識色。悟之者。轉識色而成智性。成色識者。六道齊彰。成智性者。即幻有俱寂。又齊彰者。成黎耶之心王。俱寂者。捐萬象之形質。又心王起。則憎愛心所之紛紛。藏識空。破無明轉識之息息噫。若能通唯識之真宗。達實相之無境者。則不愧於學法之人矣。然余自慚無識。未入升堂。謁究玄宗。竭思不已。實祈聖之冥加。誠叩于歷祖。聊為論識以示將來。
作者:正诲
雜華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海眼又曰。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本然。唯本然心者。非內非外而內外十虗。無促無延而促延一念。移塵沙劫於食頃。布華藏海於毛端。三千世界頓起乎目前。百億法身直證乎當下。碎塵點剎而不可窮其形。攡色銷空而未足昭乎性。故性性者無性了無性以緣生。形形者無形悟無形而性寂。是則形形之形。形不可形。性性之性。性不可性。性不可性。亦性性已。形不可形。亦形形已。唯無形無性者真不可以形性求。亦豈可以無形無性得也耶。有假赤幟於明心見性者。天下引領而從之。予固不知其然。夫心性何物也。固與我同耶。固與我異耶。固與我亦同亦異非同非異耶。同則不可之見。異則不可之性。性可見。他物耳。性不可見。其如見性何。明心類乎是。心若不明。非真心也。而明之奚益。非真心而明之。是自妄也。奚其明。曰明見非我。心性非彼。
作者:邢东
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自私自利、柔弱脆弱、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羞怯自卑、感情冷漠、害怕失败等消极个性品质,从此健康成长。
作者:广益
八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前六從依得名。第七相應立號。第八功能受稱。如百法中解。規矩者。初玄奘大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乃奘師弟子。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遂請奘師集此要義名集施頌。集諸法義惠施眾生。將八箇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
作者:普泰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
作者:智旭
統論所緣。凡有三境。一性境。二帶質境。三獨影境。一性境者。性是實義。相分色從相分種子所生。故名為實。此復有二。一無本質。二有本質。一無本質者。即第八心王所緣根身器界及諸種子。但是自變自緣。不假外質。然約器界及他人之浮塵根。既是共相識種所變。亦得說有外質也。根本智親證真如。雖不變為相分。亦名性境。二有本質者。即今五識所緣現在五塵。及明了意識初念并定中獨意識所緣定果色等。皆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隨即變為自識相分而為所緣。猶如鏡中所現群像。雖約真諦言之則皆如幻如夢了無真實。而約俗諦言之則五塵即是五識相分。從種子生還熏成種。不同空華鏡像兔角龜毛。亦復不同去未來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帶質.獨影二境下文方解。現量者。現顯現。量度量。五根對境分明顯現。依之發識緣慮度量。雖無隨念.計度二種分別。然有自性分別得彼性境不錯不謬。任運了別不帶名言也。三性者。善.惡.無記也。五識能助第六意識作善惡業。若與信等相應則善性攝。若與無慚等相應則惡性攝。俱不相應則屬無記性攝。故云通三性也。
作者:德清
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
« 1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