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小说 +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
作者:郭镇之
本书的封面专题是:“媒介品牌”,特邀主编是范红教授和杭敏副教授,她们都是研究媒介经济和媒介品牌的专家。本辑“媒介品牌”的主题内容中包含了4篇文章。美国学者沃尔特·麦克道尔的《媒介品牌塑造》全面介绍了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例如品牌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指出了品牌研究中心理测量和行为测量之间的张力,并为研究者寻找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建议;瑞典学者诺拜客的《交叉宣传和媒介产品组合的品牌推广》从实务的方面探讨了媒介产品多元化以及媒介公司如何利用交叉宣传和品牌推广策略对旗下的产品进行营销的方法;中国学者丁和根、郑青华的《全球传媒品牌的构建——国际经验对中国传媒的启示》补足了在这个领域的中国观点;而来自津巴布韦的非洲研究生甘大卫则介绍了南非最重要的国际广播电台“非洲频道”通过准确定位进行的有效品牌管理战略,向我们展示了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的经验。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书中的文章还关注了一些更加原则的问题和其他具体的事件。范红教授的《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立体传播》从中国的立场和品牌塑造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树立国家积极形象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观点很全面,视野也很开阔。Naren Chitty教授的《软实力框架下的中国媒体形象分析》以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的视角论及广泛的中国软实力问题。陈如教授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大学生美国观的形成》借鉴一种在传播学研究中较为罕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自述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和“中国大学生不至于沦为‘全盘西化’的俘虏”这样一个比较乐观的预言。单波教授等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通过对一些文本的内容分析,特别是以西方媒体对北京限制养狗政策的报道为典型例,揭示了美国媒体在话语与言谈方式上的倾斜与缺失。青年教师翟峥的《咖啡杯里的风暴——“故宫星巴克事件”中的“我群”与“他群”》分析了“赶走”“故宫星巴克”这一跨文化交流事件,作者以跨文化传播民族中心主义的思考框架,通过分析中外媒体报道同一事件的不同文本,揭示了中国人看待自己文化身份和看待西方文化的某种方式,资料扎实,分析严谨。年轻学者的敏锐和功力令人印象深刻。   “全球传媒论坛”栏目将传媒学者在清华园宏盟楼发表的演讲记录成文编发,以飨读者。本辑选发了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有关的洪浚浩教授的演讲,他从自身的观察和多年的研究出发,对全球传播领域存在的中西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幽默是世界的,笑是民族的——致有志于幽默研究的媒介批评家们的小小建议、“批判的自由主义”与中华社会转型研究——评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在报道少数族群新闻时的职能、收视率导向的社会学批判、第一夫人政治候选人媒体修辞框架的跨文化研究、作为媒介者的鲁迅对受众的分析批评、媒介批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