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小说 +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
作者:瑞圣叹
娑婆世界。釋尊住持。華藏世界。盧舍那世尊住持。釋尊新成佛。盧舍那本成佛也。他方世界。有阿彌陀佛。住于極樂國土。一花一世尊。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所以阿彌陀經。為無問自說經。首題佛說阿彌陀。下加不得一佛字。
作者:tiange
作者:佚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作者:行策
寶鏡三昧者。洞山親印於雲巖而密授曹山者也。洞下諸師恐屬流布。但於室中密授。以定宗旨。以防滲漏。自朱世英得之老僧。始獲傳於世。文有三百六十言。於中如離六爻偏正回互數語。為一篇之樞鈕。然祕藏幽扄難開物解。間有一二尊宿出其義意。又支離失旨。適以辱先宗而悞後學。近見人天眼目一書載五家宗旨。而洞宗譌舛滋多。豈非迷此本源三昧之故與。予友旅堂居士胡介見而傷之。屬予考正其義。既而居士謝世。予蘊諸懷者數年。一日偶因禪者勸請遂闔戶燒香三復遺言。覺三昧精義於重離一卦中層見疊出。因抽繹其緒作六種圖說以發明之。初一為總。後五為別。葢欲闡發幽微。非為世諦流布。知我罪我所不暇計也。予既慨古說紕繆。且不欲負旅堂之託。勉而述此。敢曰三昧本義。果如是乎。惟具眼者辨之。六種圖說者。寶鏡三昧圖說。正偏回互圖說。三疊分卦圖說。五變成位圖說。二喻顯法圖說。六爻攝義圖說。
作者:张璐
诊宗三昧
作者:佚名
《金刚三昧经》,隶属“般若波罗蜜”经类。经文中所言“得遇此经,则于其他一切经典无所希求”,此言...
作者:释智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作者:佚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作者:慧思
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欲學六波羅蜜。欲修一切禪定。欲行三十七品。若欲說法教化眾生。學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先當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學妙法蓮華三昧。是諸菩薩最初應先學隨自意三昧。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嚴定。隨自意三昧者。先以大悲眼眾生。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菩薩行時先眾生起一子想。亦如幻化如影如空。不可得想。而自舉身作輕空想。地而行如履虗空。自令己身不曲不直。己身直行不遲不疾。亦不左右顧視。又不轉及望。若欲望時舉身皆轉。如象王視。步步進時。眾生勿令損傷。是時眾生即大歡喜。心無恐怖無所復畏。是時名為檀波羅蜜。名無畏施。問曰。檀波羅蜜者云何。有三種施。一者飲食。二者財寶。三者說法。飲食布施增長壽命。衣服布施能遮寒熱。醫藥布施能除患苦。說法布施能破邪見。增長慧命得三乘果。施者.受者.飲食財寶三事俱空。無自無他無所得故。名檀波羅蜜。問曰。是菩薩行時舉足下足於諸眾生空無所得。有何利益。而言具足六波羅蜜。答曰。財食等施。增長凡夫生死身命。醫藥等法但除外小病。不能除眾生生死怖畏。聽法之時。或有記心或無記心。或有漏心或無漏心。未必皆善。是時施主或有我所或無我所。或是波羅蜜或非波羅蜜。隨自意三昧中菩薩行時。以輕空身如影夢化。以大悲眼眾生。亦不著眾生想。亦不著無眾生想。是時眾生見菩薩威儀容貌端直而作是念。是人慈悲護念我等。即解菩薩意。離一切怖畏。大歡喜故。即發菩提心。眾生是時發菩提心。不名有記不名無記。不名有漏不名無漏。不得我所不得無我所。即得無生智。云何而言非波羅蜜。菩薩行時。眾生歡喜無所畏故。善攝行威儀。無傷損故。此即是施眾生命。不得己身不得眾生。亦不得威儀想。無所得故。此豈非是檀波羅蜜。眾生見菩薩威儀。解菩薩意。離怨結想得無生解。離煩惱結住菩薩心。此豈非是除眾生病。增長慧命智。慧命者即是波羅蜜。菩提心者盡智.無生智。煩惱盡故名為盡智。十二因緣畢竟不生故。是名無生智。此即是般若波羅蜜。汝云何言非波羅蜜……
作者:受登
三昧。菩薩道之正行也。而復以懺法名者。豈律文懺淨。為三昧之方便。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其名有以取之歟。余曰。懺法。非外方便也。明三昧之助也。夫三昧正行。通達實相。達實相者。是第一懺。眾罪霜露。慧日消除。蓋無之而不懺矣。第以心理微密。用麤疎。黑業覆障。[衣/十]難開曉。故重運身口。助發其意。使疾相應。更加之以懺耳。助也者。順正者也。道無兩端。而有賓主。主正賓助。分所宜然。今殆主懺而賓三昧。何居。余曰。助之為言藉也。以力藉與之也。當其正得助力。則體合而用一矣。脩三昧時。其法名懺。懺之成處。三昧彰焉。三昧之得法。猶城之有門也。城之無門。自不名城。法之於三昧。其何賓之與有五悔徹始終之位。十乘通信法之機。聖言洋溢多方。高軌淵源有自。若藥師光垂堪忍。願攝有情。雖具為拔業纏之願。而無首伏罪結之辭。以指喻指。尚非中之是。無法立法。不猶節外之枝乎。余曰。諸經門固廣。其法一揆。而藥師為法。顯而且簡。毋得以辭害義也。夫既曰為拔所纏業障矣。而又一一述諸惡。吐露情辭。身口求哀。願為成道。則已作乞除。未作不作。悔陳願之義。豈不至顯哉。且普賢則都淨六根。請音則通銷三障。方等陀羅尼之四眾滅罪。大涅槃之闍王懺逆。是皆法有對當。辭仍專切。乃若今經。雖詳陳眾。實單除業障。現所為業。苟得拔除。則宿惑自謝。來報不受。可炙病得穴。伐樹得根。斯至簡之法。要視諸經獨拔矣。藥師本願。迦文勸請。符理契機。二俱善巧。且順機建法。尚名法施。而稱法隨機。得非允佛之化門乎。蓋諸佛化門。各異其施。西方欲拔堪忍之苦。而先與淨蓮之樂。故彌陀施以攝門。中方當轉娑婆之穢。便是同居之淨。故釋迦施以折攝二門。東方欲與淨瑠璃之樂。而先拔堪忍界之苦。故藥師施以折門。雖折攝異施。而同一慈悲。同為此界一切有情也。譬諸日焉。當停午時。罄無餘影。則折攝均施是宜。西照將沉。羣動欲息。則攝施是宜。東明初啟。庶類憑生。則折施是宜。既已西沉。必將東起。中天皎麗。了無暫停。究是此光。輪燭一四天下也。是則眉間白毫光。無量光。瑠璃光。總是一光。之以日光月光。光光無盡矣。故有釋迦。不可無彌陀藥師。既有彌陀。夫亦可少藥師乎。如欲以先承光。光光無盡。必先盡此菩薩道之正行。余業障深重。出俗參方。多歷年所。始遇大悲懺儀。雖課脩無間。而業纏未拔。今年春。仁菴義禪師。自邦溝還顯寧。急以藥師懺法。啟余邦定。且相期共席脩之。余甚恊至願。援筆立成。作書寄往。秋初纔獲報章。而仁老竟示寂於邦上矣。余既憫同志告徂。更念有志於藥師者。未聞此法。龍丘懋聖葉居士見之。慨然授梓。將以徧聞同志。昔陳文帝披悔辭於太極。唐中宗蒙降祉於房部。肅宗感瑞李於開元。而梁肅穆員皎然呂溫諸賢。申弘讚於文苑。皆與藥師有大緣起。若居士既以金剛般若。轉諸人先世罪業。又以此懺。用拔現世業纏。是亦淨瑠璃國之乘願者也。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