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收录时间: 2020-06-22 00:16:38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记忆的碎片”、“回顾语言学界往事”、“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本书系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阅读源
联系站长索引该书籍 交流群:389887808
ID 源名 最新章节 状态 响应时间 操作
热门小说
作者:高月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李世民、窦建德、王世充、李密、萧铣、张须陀、李靖、苏定方.....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隋末天下,群雄争霸,美人似玉,江山如画,唯强者可居。   魂系千年,权门庶子,黄沙百战,气吞万里如虎,对面李唐的强势兴起,他敢与之争夺天下否?
作者:斤斤斤
天灾到来之际,全民穿越废土世界,面临死亡生存挑战! 恐怖酸雨,滔天洪灾,天火焚城,全球冰川,超级辐射.... 没有人可以幸免! 人类想要活下来只能建造避难所,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天灾洗礼。 幸好,苏摩觉醒了末日生存系统! 他的避难所竟然可以无限升级! 【木门】→【铁门】→【合金大门】→..... 【木矛】→【椆木矛】→【电磁矛】→..... 【柴油发电机】→【生物发电机】→【温差发电机】→..... 当所有人奔波在为下次灾难到来准备时,苏摩已经满身装备,横行废土世界。 “咱们还在点油灯,人家冰箱都用上了!” “他的避难所听说墙壁就有几十米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有生之年,我想进入苏神避难所居住一天”
作者:伟岸蟑螂
张小强是个小人物,本是一名混吃等死的小吊丝,宅在家里的他,躲过丧尸病毒的首次爆发,看到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变成丧尸,他感受到了无边的恐惧,他在人吃人的末世中孤独求生,最后受尽孤独折磨的他,拿起了自己的装备,走向了外面狼烟滚滚的世界。 他以顽强不死的蟑螂为榜样,因为蟑螂会在末世的夹缝里活下去,直到夹缝再也容不下他。 他在残酷的末世离,绞尽脑汁,做陷阱,建基地,抗尸潮,与人斗,与天斗.
作者:关心则乱
作者:风上忍
不知何时起,世界上多出了一种连通着各个异位面的神秘区域——幻境。 丧尸围城,学园默示,从零哥杀…… 在这里你可以得到着数之不尽的财富、风情各异的美人,还有那足以毁天灭地的强大力量。 无数追寻着梦想与野心的人们来到这里。 有人欢笑,有人哭泣,有人活着,有人死去。 这里是强者的乐园。 这里是弱者的地狱。 而我们的故事,要从一个身负全幻境最为神秘的EX级血统的年轻人,重生回七年前的那一刻开始……
推荐小说
作者:朱苇,力平
《开国前奏:周恩来在一九四九年和谈中》讲述了1993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95周年诞辰,我的72周岁的老战友朱苇同志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描写周恩来1939年浙江之行的著作《险境千里》,作为对周恩来同志寿诞献礼,我以88岁高龄,在三天之内一口气读完,认为是成功之作,给《文艺理论与批评》写了与朱苇对话的《描写伟人小说中的一朵鲜花》的文章,不料几年之后,76岁的朱苇和力平同志合作,又捧了三厚册名为《周恩来在一九四九年和谈中》的原稿,要求我看看,写篇序文。
作者:王朝柱
周总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树立了卓越的功勋。他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以身作则,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中国各族人员的心里。本书反映周恩来1938年底至1946年5月在重庆南方局将近9年的战斗生涯。
作者:周有光
他见证着中国的百年变迁;他这一生,总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  一位106岁老人的真言无忌  他说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他把民国学人的治学精神带到今天。他是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  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他虽百岁,但仍是《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  迷信
作者:朱苇,力平
1949年国共和谈,是当时国内外瞩目的一件大事。南京政府同意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条件进行谈判,因而就有四月间在北平国共双方的和谈。谈判中,中共方面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以诚相待,一再让步,南京政府则实际目的是以谈判拖延时间,妄图划江而治,将中国一分为二,结果谈判破裂,人民解放军迅速渡过长江,解放了整过祖国大陆。而南京政府代表团人员后来都留在北平,参与筹备新中国。通过本书解读周恩来在一九四九年和谈中的事迹。
作者:刘明山
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作者:(唐)殷璠
《河岳英灵集》二卷,后通行本为三卷,选录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二十四人诗二百三十四首(今本实存二百二十八首),每人各有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