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侨汇券

    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任由火车把自己送到沪上。    下车时为第二天的上午十一点钟,晚点约半个小时。    一行人乘坐有轨电车,直接入住陈念恩单位的招待所,开了两间房。    方便陈念恩下午上班。    他这个月只能请三天半的假,极为顺利地赶在中午前抵达,甚至有时间陪同舅舅和妹妹妹夫到附近的国营饭店解决午饭。    下午,他上班。    李大柱和李云生不敢闲着,他们拿着户口本和各项证明到银行兑换美元,再到华侨商店转转,打听购买拖拉机的渠道,而李星星和夏明星则悠闲地先回招待所。    爱美的人非常注重形象。    反锁门窗,拿毛巾被当窗帘遮挡门窗,热水兑凉水,相互擦擦身,换上干净的衣服。    小两口清清爽爽地逛街去也。    工作?    报到?    不着急,不着急!    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拜访赵海云。    夏明星清楚妻子的心事,主动提出来的。    拜访,不能没有礼物呀!    先到银行兑换一千美元,按汇率,拿到两千多RMB和同等面额的侨汇券。    工作人员给予善意的提醒:“你们可以到华侨商店用,可以送人,可以交换,唯独不能进行买卖,不要轻信华侨商店门口的打桩模子。”    李星星不解:“什么是打桩模子?”    不懂,很不懂。    “就是倒卖票证的票贩子!”工作人员解释道。    李星星恍然大悟。    黄牛啊!    六七十年代的确是黄牛猖狂的时期。    她好奇地问道:“我听人说什么华侨商店入场证,需要吗?”    记不清华侨商店入场证是哪一年出现的,必须问清楚。    “那倒不用,没这项政策。”    听了工作人员的话,李星星顿时明白这玩意儿是后来出现的了。    仔细观察手里的侨汇券。    最大面额是一百元,竖着的中间部位上方标有“沪上市侨汇商品供应证”的字样,下面是面额和发行单位、发行时间、有效期等,盖着好几个圆章子,两侧和下方则印着粮食、食用油、棉布、黄豆等副券以及面额,十分复杂的样子。    工作人员又道:“副券得由柜台售货员剪下来,个人剪下无效。”    李星星表示受教,“谢谢提醒!”    高高兴兴地逛华侨商店。    “我在沪上求学时,没有华侨商店。”夏明星说道。    李星星眨眨眼:“最近几年才有的呀!”    好像是五五年,保护侨汇政策进行不过五年左右。    甭看华侨商店的服务员同样高傲,但没友谊商店门童那种拒绝国人进入的派头,毕竟有侨汇券的多是侨胞,来源于海外亲友的汇款。    友谊商店对外,看在友谊的份上,来吧,花点小钱钱。    华侨商店对内,大家都是同一个老祖宗,来吧,花点小钱钱。    追根究底,就是国家急需外汇储备,想尽办法地让大家使用外汇,给有外汇的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的物资供应。    凡是友谊商店有的,华侨商店里基本齐备。    甚至,有更多的进口商品。    高档化妆品、高档皮包皮鞋、电吹风、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    还有工艺品柜台、金银首饰柜台、服装柜台、烟酒柜台、布料柜台、副食品柜台……    商品真是应有尽有,令人目眩神夺。</p>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