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九百七十八章 重振东江(第1页/共2页)

    chapter();

    一艘船上,二十多门‘红衣大炮’,这也太豪啊。

    他终于明白,朝廷为何要擢升唐学志为海军提督了。

    朱由检都想和土豪做朋友啊。

    水师驰骋于江河,只有海军的番号,才能配得上他们的舰队。

    舰船上,一百多名水手,士兵,训练有素。

    特别是五十多名舰载兵,人人带甲,手握钢枪。

    一个个昂首挺胸,面带寒光。

    没有经历过残酷训练,是不可能带出如此精锐之士。

    黄龙彻底的沦陷了。

    玛德~~

    这就是唐学志的最大的倚仗吗?

    当然唐学志并没有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高,毕竟黄龙这个人还是不错,也有足够的血性。

    历史上,孔有德、耿仲明二人投降,领后金军,报复旅顺。

    黄龙、李惟鸾、樊化龙等将领,死战不退,虽死犹荣。

    让人尊敬。

    唐学志在船上宴请黄龙和李惟鸾、樊化龙等人。

    李大山、马小七作陪。

    “没想到,唐兄弟能在边海,建立起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舰队,真是让人振奋啊。”

    “当年,某在辽东,就听说过,东南边海,盗匪猖獗,红毛战船肆虐,俞大人动用了东南三省之力,才击败红毛。”

    “想不到,时隔数年,唐兄弟仅凭一己之力,就击败红毛和海盗三家联军,让黄龙佩服啊。”

    黄龙说着,端起酒杯,敬了唐学志一杯。

    李惟鸾、樊化龙跟着一起敬酒,唐学志也来者不拒,让他们大开眼界。

    “黄大人美誉,说东南海域,还真是风云莫测,九死一生,之前的每一场海战,都是刀尖上行走,也是幸亏,都挺过来了。”

    “反倒是辽东,形势很不乐观啊。”

    唐学志摇了摇头。

    大明朝不是没有击败鞑-子的实力,而是力量过于分散。

    九边重镇,虽然朝廷每年投入几百万两银子,却是帮着九边将领门养私兵。

    各镇总兵、副将、游击麾下,都豢养着人数不等的家丁。

    以前朱元璋创下的卫所制,经过几百年的腐朽,军户要么早已逃亡,要么已经沦为军官的奴隶。

    真是战斗力,全靠总兵、副将们的私兵。

    这就是大明边镇的现状。

    各大总兵,已然成了各大军阀,他们麾下的游击、副将、都是一些小军阀。

    遇到战争,为了自己的利益,指望这些人出全力是不可能的。

    除非大明朝,再出一个如戚继光那样的旷世奇才,否则,还是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见他提起辽东,黄龙也换了一副苦瓜脸,竟然将刚刚夹起的一块鱼肉,放了回去。

    对于鞑-子,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后金崛起,大明朝在对鞑-子的大战中,几乎都是胜少负多。

    士气都打没了。

    现在朝中,几乎是谈虏变色。

    “唐兄弟,不知对辽东局势,有何见解。”

    黄龙问道。

    “呃~~~~”

    “我想黄大人是误会唐某的意思了。”

    “我说的辽东局势,并非是指鞑-子,大明的弊端,在我们自己这边。”

    “几十年前,戚继光将军,就提出过募兵制,如果能有人牵头,改革军制,收回各镇军权,将力量集中于一点,鞑-子将不攻自破。”

    “来,大家喝酒,何必操那鸟心呢。”

    大明兵制,已经糜烂了。

    并非没有想改革,只是到处掣肘。

    朱由检受制于各镇,各镇总兵,也各有各的打算,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着。

    又有几个,将国家和民族摆在第一位。

    一句话,大明朝,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乏识别人才的人。

    而且,也没有适合人才生存的土壤。

    唐学志的话,让黄龙焕然大悟。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他们苦思冥想,如何对付后金汗国时,可曾有人反思过,大明自己的内部问题。

    换句话说,大明朝走到这一步,后金汗国只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产物。

    没有努尔哈赤,还会有个其他的哈赤,其他的太极出来捣乱。

    大明朝中,那么多的大佬,只要有那么一两个人,能想到这一层,从自己内部解决问题。

    永远比每年花几百万两巨款,帮着边镇总兵,豢养私兵,最终将西北数省拖垮,酿成民乱。

    国家的基石撼动,再也无力回天。

    如果大明朝真能将劲往一处使,何至于让后金汗国牵着鼻子走呢。

    “唐兄弟见解独到,让黄某佩服之至啊,只是如今,已成乱局,真是不省心啊。”

    “往后的日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