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4章 李成梁再次出兵(1/2)

李成梁率领六千精兵出发了。

这次也不搞什么突袭,光明正大地去,就是要讨伐蒙古科尔沁部。

额亦都与费英东随军出行。

但这次李成梁出兵科尔沁部与上次出兵女真族各部大不一样。

上次出兵没有准备后勤部队,因为皇上有旨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毕竟女真族各部多依附于大明,与大明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科尔沁部不同,一开始就亮明了反明的旗帜,不仅自己反对,还唆使像哈达部一道反对大明。

所以,大明军队开过去,科尔沁部是绝不会提供吃喝住宿的。

这就需要后勤部队了。

自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时候出兵打仗后勤都是很重要的一环。

尽管王象乾点头同意李成梁出兵征讨蒙古科尔沁部,而且有着不可告人的心思,但还是尽可能地降低损失。

六千精兵出去,最后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当然是最好都能安全回来。

故而,后勤工作王象乾准备得还是很充分,交给副将李兴负责。

此次征讨,作为辽东方,提前知会过蓟辽总督戚继光,也知会过刚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军区总司令张学颜。

他们两个都还以为皇上在辽东,自然也没意见,而且两人感觉与蒙古迟早要干仗,因为蒙古各部不可能全都心甘情愿入籍大明。

就这样,李成梁出发了。

只是出发时,将士们不禁好奇,如此重大的事,为何不见皇上?

这时候皇上不是应该鼓励军队,出来送行祝贺大家凯旋而归吗?

为何不见皇上而只有田义代表?

尽管由田义代表皇上为军队送行也说得过去,但毕竟还是会让人怀疑。

只有像额亦都与费英东,他们心知肚明,已经基本上能够肯定皇上此刻不在辽阳,这会儿十有八九已经进京。

……

王姽婳真的回去问了她爹,为什么同意李总兵这时候出兵?

尽管她一再强调淑妃也很好奇,可她爹又怎么可能实话实说?

有些话说不得,要说也只能与皇上说,所以王象乾在点头同意之后,便立即书信一封加急送往京城。

当女儿问及时,王象乾只能说他尊重李成梁的决定,毕竟人家镇守辽东多年,心里应该有杆秤。

肯定知道哪个部落容易对付,哪个部落不好对付,征讨哪个部落需要领兵多少……这些李成梁比他明白。

他接受辽东才多少时日?况且领兵打仗也无法与李成梁相比。

不过王姽婳是个玲珑剔透之人,尽管她爹没有说出全部心思,但她已经察觉到了她爹似有难言之隐。

只是不方便说出来而已。

王姽婳也没有继续追问,她爹不说当然不会逼着她爹说。

都是有分寸的人。

但就这件事儿,王姽婳与徐文颖说时,都感觉更加好奇了。

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

这个时代八百里加急,通常也就需要两天时间,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时代里,差不多是最快的速度了。

朱翊镠很快收到王象乾的信。

这是一封密信。

朱翊镠看完后沉默了许久,这个确实让他感到有点意外。

第一,没想到蒙古科尔沁部的态度竟是如此明确而强势。

想当初,女真族可没有一个部落这样胆大妄为,居然连谈都不谈,直接将谈判的使者赶回辽东了。

是该拿出一点雷霆手段。

第二,没想到李成梁如此急切,也不知李成梁是否真的有心自证,非得在他偷偷回京的时候坚决出兵。

如果他不坐镇辽东,的确由李成梁说了算,李成梁想什么时候出兵就什么时候出兵,这是总兵官的权力。

李成梁要出兵,确实没乱规矩。

只是,是否过于急切?

第三,没想到王象乾居然同意,而且将内心活动向他这个皇帝坦诚了。

对于王象乾这一手,朱翊镠到底该赞成还是反对,或是保持沉默呢?

王象乾是领会到了他的意旨,可出兵干仗肯定会有所伤亡。

倘若李成梁失败,另一个目的或许是能达到,但收服蒙古各部的难度势必会增加,这可是一把双刃剑啊!

故而朱翊镠看完信后沉默了很久。

不知道该如何回复王象乾。

他能感觉到王象乾的用心良苦,更清楚王象乾这是替他“挡箭”、“背锅”。

倘若李成梁失败了,那责任不在他这个皇帝,而在王象乾与李成梁身上。

既然如此,那到底希望李成梁成功还是失败呢?这也让朱翊镠头疼。

与王象乾所想一样,无论成败确实都可以接受,但也确实都有利有弊。

想着如果他这会儿身在辽东,会不会也支持李成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