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管仲谋国莫当真(1/3)

“不行不行,易弟,那边太危险,何况你不能离开长安。”李成器汗毛都立起来了。>

他没想到李易要亲自出去,开什么玩笑?>

把易弟往外派,纯粹是大材小用,易弟就应该呆在庄子。>

然后大家谁有什么涉及到国策的问题,找易弟询问。>

见过宰相不在朝堂,往外跑的吗?>

“我不去,别人不行。经济战,不好打。”李易坚持。>

“知道,《管子》中写过,管仲一次次用经济战打败别的国家,找人专门学一下,就会了。”>

李成器拿出来《管子》一书,其中写了管仲经济战打鲁国、打衡山国、打楚国。>

打鲁国的时候说是用钱买鲁缟,然后鲁国人就不种田了,都种桑树养蚕织缟。>

然后齐国呢,继续买。>

最后鲁国没粮食了,齐国就把鲁国给坑了。>

打当时春秋时期根本不存在的衡山国的时候,说管仲知道衡山国兵器好,高价买兵器。>

衡山国都打造兵器,没人种田,吃不上饭了,齐国又把衡山国给坑了。>

说打楚国,高价买楚国的鹿,低价卖给楚国大量粮食,楚国就养鹿而不种粮,没粮了,齐国把楚国给坑了。>

李易知道这些故事,他露出哭笑不得的样子。>

“大哥,那是故事,假的,齐国哪来的那么多钱,能够把一个国家的主产业给撑起来?>

那个国家赚了钱,就把钱留着,不花,天天养鹿、打造兵器、织布?>

我说高价收购蒿子,京兆府的百姓可是把田都不种了,专门种蒿子?>

春秋时期的货币乱七八糟,用青铜制作,齐国从哪弄来的钱?”>

李易跟李成器说,别听故事,故事里的就是一种思路。>

真实情况不存在,现在百姓还用鸡蛋换东西,用竹筐换东西。>

还有绢帛也当钱花,铜钱根本不够用。>

百姓赚了钱,当然要消费了,难道一直留着?>

种桑树养蚕要多长时间能种好?一年产几次蚕?>

这个过程中,可是齐国在提供粮食,然后突然断粮。>

也就是说,齐国当时钱多的可以让鲁国进行大面积毁田种桑,并且养蚕的程度。>

同时齐国还能低价把粮食卖给鲁国,支撑鲁国国民的日常餐饮。>

既然你齐国都这么牛逼了,你还怎么不直接开干?>

想想把,齐国要那么办,生产力是别的国家多少倍?>

生产力背后是生产技术,生产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都是带动军事技术。>

“啊?不行?”李成器还觉得自己看了《管子》,就能把经济战玩明白呢。>

“经济战是简单的买卖行为推动的,却不是简单的买卖。要有个过程,双方在贸易中互相得利和失利。>

综合得利多,叫贸易顺差,就是占了别人的便宜。>

综合得利少,叫贸易逆差,被别人给占了便宜。>

逆差中,大量的资源流失,国力衰减,通常伴随的是对外货币贬值,而对内却通货膨胀……”>

李易又给大哥讲国与国的贸易关系。>

“资源流失,就是贸易逆差?”李成器总结一下。>

“不,如果只是出口物资而不购买别人的物资,账面上体现的是贸易顺差。>

若我告诉他们那个地方哪有好的铁矿和煤矿,他们大量开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tip:检测到该章节可能存在不全的情况 如不全 请切换书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