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五百三十五节 重臣探底,紫英为首

  数风流人物正文卷癸字卷第五百三十五节重臣探底,紫英为首正月初二的兵部轮值冯紫英去得很准时。

  各部都有员外郎或者主事来轮值,不过看上去很清闲。

  的确,按照习俗,这个时候基本上是没什么大事儿的,稍微认真一点儿的大概就是顺天府和宛平、大兴二县了。

  走水失火和人贩子拐卖小孩子应该是这段期间最容易发生的事儿,也最容易引起关注。

  随着《今日新闻》的大获成功,有日益成为的架势,其他一些报纸也都纷纷出现,规模和受众不一。

  一些小报甚至选择了最能吸引市井民众的领域作为题材,倒也成为茶楼酒肆和一些商贾小民的喜好,靠着卖广告这种方式,也能苟活下去。

  像小孩丢失酿成惊天迷案,失火损失巨大,这一类的消息往往都是最受人关注的。当然也还免不了那些各类时政和风流八卦,即便是冯紫英也免不了要成为其中主角。

  像冯紫英二十三之龄就成为兵部右侍郎,三品重臣,他的发迹史也成为很多小报深度挖掘的重点。

  这里边少不了也会把冯家与沈家、薛家、林家联姻的故事编排出来,娓娓道来,仿佛如他们亲自作伐牵线一般,了如指掌。

  哪怕是冯紫英在南京纳了李氏和甄氏的风流故事也一样瞒不住人,这也是为什么沈薛林三女不高兴而冷处理冯紫英主要原因。

  若非因此,只是冯紫英纳妾或者养外室,还真不值得她们这般。

  冯紫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打开的这个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来这个新闻自由,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多麻烦。《今日新闻》等大报当然不会关注这些,但是总还是有一些会追逐这些来谋求眼球关注,进而拉抬销量。

  在兵部没坐多久,只看到那些闲极无聊的员外郎或者主事们都能翻着一些小报来打发时间,冯紫英觉得这春假还真的很长了。

  但没等他觉得时间难熬,文渊阁那边就来了人,同知他过去一趟。今日内阁是方从哲轮值,召见冯紫英,也不知道要谈什么。

  冯紫英觉得有些好笑,

  「大家有一种担心,觉得一直这样下去,可能局面会越来越糟糕,其实我们是很想和皇上实现完美融洽的,可想象太美好,・・・..."

  方从哲有些遗憾地摇摇头:

  方从哲很罕见地用如此平和的语气来和冯紫英谈话。

  给冯紫英的感觉,似乎方从哲并不代表他本人,甚至也包括叶向高在内,来和自己沟通。

  冯紫英甚至估计,这也不完全是针对自己个人,而是针对朝中这一批较为有影响力的重臣,都要来这么一次沟通交流。

  算是整个士林文官群体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意见交流吧,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这种方式也好,不拘于地域,而是由内阁中现在所谓的核心三人小组来主持进行。

  叶,方,齐,三位核心,李三才现在都还没有被公认为内阁中的核心成员,顶多算半个,而顾秉谦和汤宾尹、缪昌期就更算不上了。

  所以顾秉谦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京师,就是担心自己好不容易入阁了,结果远离京师,在内阁中日益被边缘化,日后回来地位连汤宾尹和缪昌期二人都不如,

  那才真的悲惨了。

  入阁之后想要真正具有话语权,那也是要讲条件的资历是其中之一,而本人的威望品性和能力,也很重要。

  齐永泰实际上入阁时间也不算太长,但他几起几落,不但归隐期间在青檀书院担任过山长,又在吏部尚书这一重要岗位上深耕几年,加上他北地士人领袖的身份,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核心之一。

  冯紫英思考了一下,才字斟句酌地回答道。

  没想到冯紫英这么郑重谨慎,让方从哲略感惊讶。

  这个家伙平定江南一战的确打得很漂亮,但是后续却有些乱来。

  纳了李守中的两个侄女为妾,后来竟然还纳了甄家女儿为妾,这就有点过了。当然他们也隐约知晓一些缘故。

  功高不赏冯紫英也不想让朝廷作难,但用这种方式未免有损士人和你兵部侍郎的形象了。

  回京之后冯紫英又提出了要为他的宠媵要诰命身份,为庶子要勋官身份,这都显然是故意为之了。内阁这边不置可否,都察院那边有些非议,吏部和礼部也是默不作声,都觉得不给也不好,给也不好,但搪着也不是办法。

  叶向高和方从哲也商计过,的确,从辽东之战开始,冯紫英屡立大功,尤其是江南之战,几乎就是兵部扛着全部被撤职的风险来打这一仗的。

  如果这一战不顺,张怀昌、孙承宗和冯紫英三人是要来顶缸罢职的。

  但现在这一仗打得是相当的漂亮,不但一举解决了的隐患而且还攫取到了超乎预想的财政收入,让户部这边喜欢得都快要流出哈喇子来了。

  黄汝良这一段时间都是精神抖擞,就是因为有超过预想一倍以上的收入进入户部银库,让他心里底气一下子足了许多。

  虽说还有不少资产要变现需要一定时间,但东西摆在那里,时间而已,就算是打个折扣,也已经让黄汝良心满意足了。

  让内阁和吏部表明愤怒但内里却是欢喜无比的事这一轮对江南豪强的清理牵扯到了一大批实权官员,不少都是原来亲近于义忠亲王和谬汤那边的官员,现在得了这个机会,简直就是把刀送到内阁和吏部手里。

  硬生生能为内阁和吏部腾出一批空缺位置来安置属于朝廷中意的官员,原来所谓的的这一批官员终于寿终正寝了。

  可以说平定江南这一桩事儿实在是办得太漂亮,让朝廷兖兖诸公都是赞不绝口,吏部、户部都得了莫大好处。

  素来不轻易表扬人的吏部尚书高攀龙,都破例对冯紫英的表现给了充分嘉誉。这种情形下,论理再怎么都该给冯紫英升迁以示奖励的。

  但冯紫英正三品的侍郎了,怎么奖赏?

  再往上就只有尚书了,可这尚书能让一个二十三之龄的年轻人去做么?

  仅次于几位阁老的乌纱帽,几年间就放在刚从进士起来没几年的年轻士人坐稳,那可真的要轰动整个大周了。

  这显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风波,也会让朝廷内部纷争加剧,所以这不可行。

  既然不可行但是有功不赏那更不行,日后朝廷难以服众,所以冯紫英搞出的这一些,似乎也就是一个可接受的选择了。

  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同意,但内阁内部却已经有了一个大概意向,选择合适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就同意了,既不声张,也不招摇,就这么同意就行。

  正因为如此,方从哲才想趁着这春假轮值机会,和冯紫英好好谈一谈。

  目前内阁内部虽然增添了好急人,汤谬二人还只能算

  是边缘角色,但叶方齐三人加上李三才,基本上就能稳住内阁的动议。

  北地士人、江南士人加上湖广士人现在的三角关系也较为稳定,这种情形下,江南事了,朝廷也就想正经八百做点儿事情了。

  方从哲的话把冯紫英还吓了一跳,怎么连自己对吏治考核的一些见解都知道了?这一点自己好像没对几个人提过啊。

  见冯紫英惊疑不定的模样,方从哲笑了,

  见方从哲说得诚恳,冯紫英也就定下心神来,仔细揣摩一番,

  方从哲捋须微笑,挥手示意尽可放心畅所欲言。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