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十二章马戏杂技(第1页/共2页)

    夏晴是真的舍不得肉联厂。

    她收拾好个人物品,迈出厂门的时候回望了一眼,瞬间一股巨大的悲凉之情便涌了上来,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也难怪,毕竟前路未知,前途未卜,而身后,却是自己待了八年的生活环境。

    留在肉联厂,夏晴可以每天轻轻松松,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只要机械地重复昨天,就能顺利熬到退休,安享晚年。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道路。现在离开了肉联厂,前面等着她的是什么?是福?是祸?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命运和机遇驱使着,让她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信用社放的十万元贷款已经到账了,每天都在产生着利息,夏晴来不及喘息,就得快马加鞭地开始建厂。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便是厂址问题,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厂房就没有一切。长丰乡所有土地都是集体土地,想要占地建厂就得乡镇建设规划部门审核批准,这时就体现出表哥韩卫东的能量来了。

    韩卫东本就是师范专业毕业,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历练,现在是能编会道,堪称写报告小能手。虽然综治办和建设办八竿子打不着,但毕竟都是一个单位的,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韩卫东和夏晴一起,请建设办张主任吃了顿饭,酒过三巡,把事情原委始末交代了交代。

    张主任喝酒上头,满面赤红,应允道:“应该不难,现在从上到下都扶持民营企业,找个地儿建厂我看问题不大……这样,就这三两天吧,我写个议题呈报表交上去,这事儿得书记、乡长拍板才行……”

    韩卫东笑了笑,从怀兜里抻出来张纸,递过去道:“不劳张哥费神了,议题我写好了。张哥看看没问题,签个字就行了……”

    张主任接过看完,哈哈大笑:“早就听说你文采好,今天可算是见识了!卫东你在机关待着有点屈才了,我看你可以当作家!”接着大笔一挥,在议题呈报表上签了名字。

    韩卫东打趣道:“当作家有啥好?!天天在家费劲巴拉的,稿费还少。万一再遇上个事儿妈的编辑,改文能改死你。还是为人民服务好!”说着对夏晴使了个眼色。

    夏晴站起身来:“张主任,先谢谢您了!我敬您一杯!”

    张主任也起了身,举着酒杯对夏晴说道:“卫东说的好:咱是为人民服务的。你就是人民,我为你服务,哈哈……干了……”说罢仰脖,一饮而尽。

    没过多久,长丰乡领导班子召开了党委例会,会上集中讨论了夏晴建厂批地的事儿。党委成员全票一致通过,选定的厂址也挺有意思:韩庄子村的麦场。

    长丰乡人均一亩半耕地,包产到户后先是种了八、九年的小麦,村村都有的麦场就是那个时候规划的。后来有几年雨量特别足,改种了四年水稻。种的是一年一季的小站稻,米质优异,脍炙人口,每到收稻子的时候,大人小孩齐上阵,场面甚是壮观。再之后天干地旱,地里的农作物又换成了玉米,种了六年。

    不种小麦以后,麦场失去了作用,反倒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消食,以及孩子们练习自行车的好去处。现在选在麦场建厂,一不占用耕地,二不影响村庄整体规划,的确高明。

    夏晴拿到批复文件后也是有些惊讶,还特意去了趟麦场。故地重游,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想当年自己重生八零年代,出了那个坑爹小诊所,第一个到的地方便是麦场。当时韩卫东大学刚毕业,在麦场上摆流水席,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了,挤了个水泄不通……那天自己还救了个小萝卜头,好多年没见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咋样了,还敢不敢再吃糖……

    厂址定了,夏晴迅速行动了起来,找建筑队、买设备、招职工,忙了个手脚朝天、不亦乐乎,一天恨不得能有48个小时。正忙活着呢,后院起火了,而且还是重生点起来的。

    这天重生找他爸要了一毛钱,去村里小卖部买了两块橘子瓣糖,揣兜里舍不得吃,闲来无事,便想去河边捉蚂蚱。

    正蹦蹦跳跳地往前走,迎面来了一辆改装过的半挂车。驾驶室里挤着四个人,车厢上还密密麻麻地塞着有二、三十个,行李也特别多,大桌子小箱子的,眼花缭乱。最吸引重生的,还是车上笼子里的三匹大白马,呼哧呼哧直喘大气。

    长丰乡的耕牛不少,还有许多的猪、驴以及骡子。但这么漂亮的白马,重生还是头一次见到。顿时他便把捉蚂蚱的事情忘了个精光,跟在车后便是一通猛跑,想再多瞅瞅大白马。

    半挂车开到麦场停了下来,人们都下了车,熟练地开始安营扎寨。气喘吁吁的重生这才看清,那些人有老有少: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搬上搬下,手脚利落;上年纪的有三四个,看样子有五六十岁了,吆三喝四地指挥着;还有几个小孩,和自己年龄差不多,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也不敢随处乱跑,都规规矩矩地站着。

    不一会儿,麦场上便出现了一个大大圆圆,顶上尖尖的帐篷,白蓝相间的条纹,宽宽荡荡的大门,迎风飘荡的小彩旗。那些人搬着行李进进出出,最后连白马也牵进去了。

    重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