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百四十章:发家致富奔小康(二更白天更)(第1页/共2页)

    李愔和沈威两人,还没走出院子,就听到后面开门的声音。

    两人回头,就看到卢照邻手持长剑,踉踉跄跄地走出书房,长剑上,还有滴滴鲜血滴落。

    李愔和沈威对视了一眼,微微点头。

    李愔走上前去,拍了拍卢照邻的肩膀。

    当啷!

    卢照邻手中的长剑,不觉中掉落到地上。

    李愔不由说道:“走,今天我陪你喝酒。”

    卢照邻点了点头,跟着李愔一道走了出去。

    当日,卢照邻喝得酩酊大醉,是被人抬回的房间。

    第二日一早,忽然有人来汇报:“启禀大都督,刺史林诀在狱中自杀身亡。”

    汇报完消息之后,这个官差深深低下头,不敢去看李愔的眼睛。

    在他们的看管之下,刺史林诀居然自杀,甚至是被人杀害,这是他们严重的渎职。

    如果大都督真的要追究的话,他们所有狱卒,都要获罪。

    甚至,会有被砍头的可能。

    可是,李愔沉默良久之后说道:“好了,本都督知道了,你下去吧!”

    “是,大都督!”

    这个狱卒退下之后,不觉中感觉浑身一冷,身上已经被冷汗所浸透。

    这明明是件天大的事情,这个狱卒,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但是不知为何,大都督居然并没有追究他们的意思。

    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意外之喜。

    ……

    对李愔来说,林诀会在狱中自杀,是可以预料的事情。

    当然了,李愔肯定不相信林诀是自杀。

    林诀的死,和他背后的势力,必然脱离不了关系。

    昨日就连他,都遭受到刺客刺杀,更何况是林诀?

    其实,李愔如果真的想要保下林诀的话,并非不能保的下来。

    只不过,保下林诀之后,同样要面临很多麻烦。

    现在和林诀背后的势力博弈,其实并不符合他目前的发展目标。

    既然如此的话,就让他们除掉林诀也好。

    事情到了林诀这里,戛然而止。

    接下来,就是大力发展益州。

    ……

    当日,李愔就命人找来王恒,将造纸的技术传授给他。

    当然了,其实李愔在长安的造纸技术,主要是因为机器的缘故。

    而这一次,李愔也兑换出来一台和在长安一样的机器,送给了王家。

    与此同时,还将活字印刷术的制造工艺,也一并传给了王家。

    得到这两样工艺之后,王恒如获珍宝,当即将这两项技术,秘密封锁起来。

    同时,派人将造纸机运送走。

    当日就建厂,收购造纸的原材料,准备造纸的准备。

    ……

    李愔和长史上官仪,正在商议益州今后的发展。

    上官仪给出的发展策略就是,重视水利,劝农桑课,刑罚分明,教化百姓。

    益州得都江堰之利,大多数良田都能被灌溉。

    但是,这些良田,基本上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真正掌握在百姓手中的良田,不过十之一二。

    并且,当时就连都江堰的使用,都没能真正的利用起来。

    上官仪给出的发展方法,在当时,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益州,如果只能做到这些的话,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益州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土地问题。

    其实,何止是益州?

    此时,整个大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大唐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

    在大唐,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就会被授予田地八十亩和永业田二十亩。

    口分田,在人死之后,是要归还给朝廷的。

    但是,永业田是不需要还的。

    并且,当时的制度,对永业田和口分田的管理并不严格,可以私相授受。

    这给土地兼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唐初的时候,因为战争刚过,人口稀少,朝廷有大量的土地,足以支撑永业田的分发。

    但是,随着战争的平定,人口急剧增长,因为永业田只分不收的原则,土地不足以支撑。

    而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严重兼并的问题。

    而唐朝之所以灭亡,和土地制度的崩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朝代灭亡,都和土地制度的崩坏,和生产力不足以养活当时的人口有关系。

    当然了,在唐初的时候,这种矛盾并没有显现出来。

    但很明显的,这就像是长在身上的一个毒瘤。

    如果不切除,迟早会爆发病变,会要了人命。

    而益州的问题就是,因为益州地处偏僻,所以,益州的土地兼并,比其他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