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〇章 不得不妥协

    夜色凝重,午门外一片寂静。

    刘健和李东阳等大臣还在跪谏中,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不可避免感到一阵疲倦,但以他们内心之坚定,没有丝毫离开的意思……莫说跪谏一两日,大明自开国以来,臣子跪谏几天的情况常有,这些个大臣只是把今天晚上当作一个开始。

    不吃不喝,也是跪谏的必然后果。

    就在几人感觉疲惫不堪时,远处有人打着灯笼过来,等走近才知道原来是萧敬带着几名太监出来。

    刘健和李东阳等人算是在为萧敬“伸冤”,萧敬心中对在场大臣带着感激,但他过来后却是满脸为难之色,道:

    “诸位大人,你们请回吧!太后娘娘说了,明日会找陛下言及此事,诸位大人年事已高,经不起这深秋的风霜。天很凉了,据说张家口外已经下了大雪,若是诸位大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就不好了。”

    刘健道:“多谢太后娘娘体谅……我等一心为朝廷明辨是非,劝谏陛下远奸佞、近贤臣。请萧公公回去跟太后娘娘通禀,臣等继续在这里跪谏,一直到陛下回心转意为止。”

    如今张太后派萧敬出来劝说,在刘健等人看来,算得上是阶段性胜利,下一步就要乘胜追击,让皇帝出来跟他们赔礼认错,并且表示不再撤换萧敬,再遵照朝臣的意见,将刘瑾等奸宦诛杀,就算最后免其一死也要赶出宫门,永远不允许这些人回京。

    萧敬眉头皱得紧紧的:“这……这不是让太后为难吗?太后不希望诸位大人跟陛下关系闹得太僵,如今先皇刚故去不久,陛下年少无知,需要诸位大人辅佐……请诸位大人体谅一下太后娘娘的苦心……”

    李东阳态度坚决:“萧公公只管回禀便是,我等在这里跪谏,纯粹是为大明江山社稷考虑,并非为私人得失,一切要看陛下意愿。”

    萧敬见劝说不动,只能寻思回去后该如何向张太后禀告,最后带着遗憾的心情离开。

    待萧敬的身影消失在午门后面,李东阳自言自语道:“看来陛下快要回心转意了。”

    李东阳的声音虽然很小,但参与跪谏的所有臣子都听到了,刘健“嗯”了一声,没说什么,显然对此有一定预判。

    现在太后派萧敬前来劝说无用,那下一步就会跟皇帝施压。皇帝众叛亲离,必然不会为了保几个太监而令君臣不睦,只能被动妥协,甚至前来认错……

    设想是好的,但究竟能否达成,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

    ……

    正如李东阳预见的那样,萧敬回去见过张太后,张太后马上前往乾清宫见儿子。

    朱厚照对提拔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事态度坚决,别人劝说不动,张太后作为母亲,觉得自己有必要让儿子迷途知返,她准备跟朱厚照阐明大臣对大明江山的重要性,让儿子去跟刘健等人认错。

    张太后抵达乾清宫时,朱厚照还坐在桌前发呆,等张太后走到他面前,他才反应过来。

    “母后?您怎么来了?为何没人通报?”朱厚照显得很惊诧。

    张太后没有带萧敬前来,身边只是跟了几名宫女,她柔声道:“皇儿,母后过来是想跟你说几句知心话,不想别人打扰……无关人等都退下吧!”

    “是,太后娘娘。”

    所有太监和宫女都退出殿外。

    等大殿内只剩下张太后和朱厚照,朱厚照情不自禁地低下头,眼睛发红……就算平时他再任性胡闹,可始终还是个半大的孩子,遇到困难,自然会对母亲产生一种依赖和倾诉的愿望。

    朱厚照问道:“母后,你觉得……朕在这件事上,做错了吗?”

    张太后摇头:“你没错,你父皇也没错,那些大臣和刘公公、萧公公他们,也都没错,唯一错误的就是君臣间的利益出现了冲突。”

    “其实就算生在农家,也会有争夺财产等情况发生,兄弟阋墙勾心斗角之事实属寻常,而且一旦被朝中权贵盯上,动辄家破人亡。身在皇室,至少没有人敢欺辱,但利益纠葛同样存在……”

    “你身为皇帝,坐拥天下,一言一行都被大臣们盯着,一旦行差踏错就会引来指责,从根本上说这并非是你的错,只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臣子不希望你完全脱离他们的掌控,给大明江山社稷带来不确定性!”

    张太后是个注重亲情的女人,她对儿子说出这番话,让朱厚照感受到一种认同,他鼻子一酸,险些流下泪来。

    朱厚照道:“母后,既然朕没有错,现在这种情况下朕该怎么办?那些大臣把持朝政,觉得儿子没用,什么事都由他们决断,不跟朕商议……可朕才是大明真正的主人!”

    “现在朕想当一个称职的皇帝,将来还想励精图治,成为一个世人称道的好皇帝……可大臣们却想一直控制朕,让朕成为傀儡,朕……实在受不了!”

    张太后叹道:“皇儿,你不能这么想,其实……刘少傅他们的本心是好的,他们也希望大明蒸蒸日上,能完成你父皇的嘱托。”

    “朕不觉得如此,朕觉得他们是故意跟朕唱反调,把持朝政不愿放权。”朱厚照态度无比坚决,“朕不想再忍气吞声!”

    张太后无奈苦笑:“皇儿,你以为当皇帝就一定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父皇当太子时,朝中有人要害他,他每天都战战兢兢,生活在恐惧中,一直到贼人死去,他依然不能安心,因为朝中大臣都不听他的。”

    “后来你父皇登基亲政,任用徐太傅和刘少傅等人,权力才逐渐转移到他手上,即便如此,你父皇想为你外公封侯,朝中还是有那么多声音反对……你多跟你父皇学一下,他也是在不断隐忍中成长起来的。”

    朱厚照站起身,挥舞着拳头道:“朕才不要跟父皇一样窝囊……朕要执掌江山,朕要平定四海,让万民臣服,八方来朝。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江山是朕一个人的,而不是那些朝臣的!”

    张太后看着儿子激愤的样子,问道:“你现在有这能力吗?”

    一句话就把朱厚照问焉了,他重新坐下来,委屈地道:“母后,您为何总打击孩儿的积极性?”

    张太后道:“我没有打击你,你自己看看形势如何……既然你没能力执掌朝政,为什么不哄着那些大臣?刘少傅年事已高,用不了一两年就会退下来,李大学士虽然年岁小一些,但他现在无心朝政,致仕也是迟早的事情。”

    “朝中诸如马尚书、刘尚书等人,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臣,你跟他们置什么气?”

    朱厚照想了想,尽管他不想承认,但还是点点头表示同意。

    张太后继续道:“以母后看来,你去跟刘少傅他们和解,让他们继续帮你打理朝政,至于刘瑾等人,你也别杀了,留他们在宫里当个闲散的差事,甚至送到皇陵守灵,或者调到地方当个守备。总之你不会亏待他们,你也算是尽到了一个主子的心。”

    朱厚照咬着牙,不想答应这件事。

    张太后最后苦口婆心地道:“时候差不多了,本宫能跟你说的都已说了,剩下的就看你如何跟大臣们交待,现在刘少傅和李大学士都在午门,如果你能处置好这件事,乃是你登基后做的最用心最有能耐的一件事,若处置不好……母后不知该怎么形容,一切都看你自己。”

    朱厚照起身道:“朕送母后离开。”

    张太后道:“本宫寄希望于你,希望你能处置好这件事。”

    说完,张太后便离开乾清宫。

    朱厚照伫立良久,这才一摆手:“戴义,你给朕过来,朕有事让你去办!”

    ……

    ……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二更,夜深人静,除了午门外有大臣跪谏,皇宫各处已陷入沉寂。

    便在此时,戴义匆忙而来,代表皇帝来跟参与午门跪谏的大臣商议事情。

    “刘少傅,李阁老,诸位大人,陛下让老奴过来……是想请诸位大人到乾清宫叙话。”戴义说道。

    李东阳看了刘健一眼,见刘健不动声色,立即板起脸,用坚决的口吻道:“陛下未回心转意,臣等就不过去打搅陛下休息了……”他所说的“回心转意”,其实是让朱厚照亲自来午门赔礼道歉。

    这个时候刘健才问道:“陛下是何意见?”

    戴义道:“太后之前去见过陛下,闭门协商良久。待太后离开,陛下想跟诸位大人商议司礼监掌印人选之事。”

    李东阳忍不住又看了刘健一眼,刘健点头:“既如此,那便去见过圣上,看看圣上如何说。若陛下执意不肯,那臣等还是回归此处……”

    戴义抹了把冷汗,心里发怵,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

    李东阳等人以刘健马首是瞻,刘健说要往乾清宫,众人都站起身,因为长时间跪地而腿脚麻木,此时还需彼此相扶才能站稳,在一声声吆喝和呻吟中,相互整理好朝服,这才准备前往乾清宫。

    众人拔足欲走,刘健突然抬手:“请韩尚书等大臣进宫,一起面圣。”

    “这……”

    戴义不知该如何作答,因为之前朱厚照可没吩咐说要请韩文等人一同前去。

    刘健不悦地问道:“怎么,陛下既然要跟我们谈,就不能加上韩尚书他们?”

    戴义赶紧解释:“陛下绝无此意,老奴这就去请示,让陛下下旨,开宫禁,宣韩尚书等大臣入宫……”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