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儿行千里母担忧

尽管迁都在即,但南京仍是一副盛世太平景象。直到如今,还有众多朝官认为这六朝金粉古都乃是全天下最适合作都城的地方,奈何朱棣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脾性,当初那些劝谏反对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他们也只好眼看各部院陆陆续续往北边搬迁。于是,为了设法留在南京,甚至有不少人常常往东宫和成国公府跑。

相形之下,张倬这个江宁知县只是七品芝麻官,倒是不用和其他官员那样费心上窜下跳。只他身在帝都,人人都是上官,迎来送往在外应酬的日子竟有一多半,这知县着实难为。若非他靠山够硬,又有成国公朱勇多方照拂,单凭他初次当官,这错处能让人挑出一大把来。

大明制度,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因此他和孙氏自然住在江宁县衙。由于是天子脚下,这江宁县衙也比寻常上县县衙大一倍不止,后衙房舍极多,轻轻松松就安置下了所有家眷仆从。没了顶头的婆婆和妯娌,孙氏的日子过得舒心惬意,也就是侍妾红鸾上回诊出有身孕的时候,她心里颇有些恼火,但须臾也就过去了。

张攸和妻子恩爱,更知道孙氏心气颇高心眼有限,因此儿子在外头做官的景况大多瞒着妻子,纵有信捎来也是自己在书房先看了,回头挑着能说的对孙氏分说一二,陆陆续续瞒下了无数事情。因此,孙氏只当张越在任上万事稳当,根本不知道杜家和孟家先后出事。她只顾平日打理家务照顾女儿,一心谨慎持家,竟是很少和别家女眷往来。

这一日,她正在房中和珍珠芍药两个丫头在几匹绸缎中挑挑拣拣,预备给女儿做两条新肚兜,忽然听到一个年轻媳妇在门外通禀了一声:“太太,外头大舅老爷来了,说是特意打开封来瞧太太的!”

一听这话,孙氏顿时愣住了。她祖上也是官宦人家,父亲虽说没出仕,但家境也还殷实,在开封府也算是大户人家,因此当初才会和张家联姻。然而,父亲去世之后,两个兄长分光了家产,却谁也不理会她这个在张家不受待见的妹妹。直到她的丈夫和儿子先后经科举头有了出身,他们方才使人常常送些东西过来,但彼此之间情分早就淡了。

随手搁下手中一匹茧绸,她不禁冷笑了一声:“特意来瞧我?想当初我为了越哥儿的病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在哪儿?我在家里处处受气的时候,他们在哪儿?我回家里求恳他们设法帮老爷一把的时候,他们又在哪儿?这会儿倒特意从开封来瞧我,不见!”

珍珠情知孙氏是说气话,忙站起身劝道:“太太,既然是大舅爷特地从开封过来,不管为着什么事,您总应该见一见,否则人家说闲话总不好听。若不是什么大事,太太便应了他;若是什么为难的,太太就是推了,别人也无话可说。大太太二太太的娘家都是有名头的大族,平日对她们颇有助益。如今老爷少爷都已经有了成就,太太何妨扶一扶娘家。”

“我就怕他们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孙氏嘴里这么说,心里却仍是被珍珠这席话所动,斜睨了她一眼便笑道,“你既这么说,就和我一块出去见见他。芍药留在这儿好好再挑挑,挑两匹做工最好没有线头的,回头等我回来再动针线。”

芍药连忙应了,珍珠便笑着随孙氏出了屋子。因这是家里亲戚,所以孙氏便吩咐在小花厅见客。顺着甬道到了地头,她一跨进门槛就看到左首第一张椅子上坐着大哥孙逢未。只见他头上戴着纬罗华阳巾,身穿一件潮蓝纱衫,腰系石青色绦子,脚下一双灰扑扑的黑面布履,那模样较之几年前苍老了许多。

见着孙氏进来,孙逢未愣了一愣,这才脸上堆满笑容起身相迎:“三妹。”

孙氏一想到以前的旧事便恨得牙痒痒的,此时只淡淡地答应一声,见孙逢未下手还坐着一个人,她不禁皱起了眉头。她一个妇道人家,见自己的亲兄长自然不要紧,可平白无故见一个外头人干什么?当下她便沉着脸问道:“大哥你来就来了,怎么还带的别人?”

“哪里是外人,这是咱家不出五服的堂兄,四哥孙逢嘉,小时候你在家里见过的,怎生你忘了?”孙逢未仿佛没看见孙氏冷淡的样子,一面说一面朝下头那人打眼色,“四哥那一家素来都是住在浙西一带,前些时日他去河南正好遇上了我,所以我寻思着到京师来看看你。其实我早就想来了,只是你也知道我家里人口多,吃喝嚼用不少……”

听到孙逢未说这些,孙氏更觉得气不打一处来。此时,孙逢嘉却是站起身来,他身上一袭天青色宽袖纱袍,头戴龙鳞纱巾,收拾得精神利落,又客客气气地上前厮见。孙氏不知这位久未谋面的堂兄何等路数,忙回礼不迭。双方道了一番客套话,她便看到孙逢嘉从旁边的小几上捧起一个红色雕漆匣子来。

“三妹,我一直住在浙西,倒是很久不曾回开封,你出嫁得子种种大事都不曾赶上,也是这回到开封正好撞上了七弟,这才知道原来如今两家如此之近。多年不见,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都是浙西特产,三妹别笑话我尽挑些不值钱的东西就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ip:检测到该章节可能存在不全的情况 如不全 请切换书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