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坑王》正文 第四百九十四章 忠悯寺

    大唐坑王第四百九十四章忠悯寺三月三日为唐朝三令节之一,官府拨款,让百官追赏为乐。人们除了修禊,主要是寻春郊游,进行“踏青”活动。修禊是在节日里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

    踏青则是相携来至郊外,寻春赏花,宴饮会友,或促膝谈心,或清歌吟唱,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明媚春光。

    卢小闲自然不能免俗,早已计划好前往城郊去踏青。

    雨后云雾,太阳被遮,卢小闲一行漫步在乡间田野,感受春天的气息。

    经春雨的不断滋润,效外也悄悄换了容颜。嫩嫩的草茎、草叶,爬满了漫长的山路,想把山路封住,让山野只成为草木的天地。路边映入眼帘的是那菜花了,整片整片的金黄,没有一点参杂,煞是喜爱至极的。孩子们畅游于花海中,与花为伴,欢娱,赞叹。

    这些日子来,吟风与弄月一直憋在城里,收拾着新的家。

    自打跟随了卢小闲以来,也不知她们搬过多少次家了,在她们心中,卢小闲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此刻,她们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戴柳、嬉笑,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从脸上溢满内心。

    农人们趁着节日,将自家的土特产拿出,土鸡、土鸭、鸡鸭鹅蛋、绿叶蔬菜和干货,摆在了边道的两侧,不一时便销售一空,卢小闲等人也多了一份收获。

    众人来到一处农宅,没有菜花,只有那绿油油的麦田,真正的青涩。走在麦田旁,众人忽然发现田旁的沟壁有一些野生的芹菜,很嫩很鲜的,于是便踏住了青野,顺手摘弄起来。

    岑少白主动向农家付了钱,众人吃了一顿可口的灶头饭,美味在口是最直接的享受。

    吃饱喝足之后,岑少白与刑峰作为向导,带着他们去寻访忠悯寺。

    当年太宗亲征高丽败回到幽州,太宗感怀追思为国阵亡的将士,百感交集,“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故在幽州城东北下令修建悯忠寺,是为悼念。春天时节,忠悯寺成为幽州城中百姓的好去处,不少善男信女来此烧香祈福。

    行至半途,看见路边的半山坡上有一座荒坟,与这昂然春意格格不入。

    卢小闲跓足,默默望着孤坟。

    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薛怀义,也不知薛怀义是否安然回到了后世?后世还是不他离开的样子?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捻指间,卢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卢小闲喃喃吟着这首不知是谁曾经作的诗,心中感慨万分

    被诱惑就被诱惑吧,被消魂就被消魂吧。既然穿越到此,那就精彩活一回吧!一生踏入被诱惑的境地越多,被消魂的遭遇越多,不更让人觉得幸福吗?心为之迷醉、魂为之消散,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吗?如果不为精彩而寸寸消蚀、亏空,岂不辜负了这场穿越?

    走进忠悯寺,就能够感受到这里和其他佛门不一样的气氛,祥和而宁静。

    中午时分,很多佛家弟子鱼贯入堂用餐,他们脸上写满平静。

    忠悯寺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广大。

    走进山门,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前边是雄伟的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铜像,袒胸露怀,欢天喜地的样子。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两侧是明代铜铸的四大天王像,十分雄伟庄严,气势非凡。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文殊、普贤分立两旁。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

    悯忠台又名念佛台,台基高约三尺,周围护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悯忠台院中有一具石雕香炉,雕镂精致,刀法细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悯忠台后面的殿堂是净业堂,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着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净业堂内供奉着一尊巨制毗卢佛像,高及屋话间,卢小闲转身朝忠悯寺的方向望去,自言自语道:“看来得找个合适的时间,专程拜访一下他了!”

    ……

    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早晨。

    “莫道行人早,更有早行人”。此时,卢小闲与卢小逸正披雾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麦田被田埂分成了一块块,错落有致地依偎在土壤上,偶尔有风吹过,麦苗便会掀起一层层迷人的浪。静谧的晨曦中,能闻到小山的气息,还有飘拂而来的各种树木花草的芬芳。

    在卢小闲眼中,乡村的早晨就如一杯浓浓的茶,品之悠远,吮之解渴润情,是洛阳这样的城市所不能比拟的。

    洗衣的农妇越来越多,出门的老农手里牵着牛出去劳作,民房的烟囱也冒出袅袅炊烟。

    在幽州城的这些日子里,隔三岔五卢小闲总会要到卢氏私塾来看看。

    原先卢氏并没有设宗族的私塾,读书主要靠家庭传承。卢若良倒也说话算数,回到范阳后,物色了一个合适处,便开办了这所私塾。

    进入私塾要经过一条不长的路,路边种有杨柳,象摆对子的顶马,一排一排站在两旁,都很大,算来当有五六十株。

    路的尽头是一所破败的院落,泥土筑的墙壁,稻草盖的屋顶,这便是卢氏私塾。私塾设在北屋内,摆了十几张无腿方桌,每个方桌后铺着一个与桌面大小差不多的方席。

    当然,私塾同样也是夫子的住所。夫子姓程,名叫程德彰,在幽州城也算很有名气的读书人。

    ……

    程德彰出生于淮安的书香之家随父亲在姑苏任所长大,自幼读书习武,颖悟过人,不但书读得好,而且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杨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与程家是紧邻,所以关系甚好。杨家女儿与程德彰年龄相仿,二人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杨家曾与世交潘家指腹为婚,将杨香许配给了潘家公子。到程德彰与杨香情窦初开的年龄,两家大人鉴于已无联姻的可能,便开始限制两人的来往。可两人总能找到见面的机会,他们清楚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倍感珍惜。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上一页 下一页